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赛事 > 正文

2.6万年前 人类曾从中国迁徙到美洲

2.6万年前  人类曾从中国迁徙到美洲

    何时搬的?

    第一次迁徙发生在距今26000年至19500年的末次盛冰期,第二次发生在距今19000年至11500年的冰消期

    为啥要搬?

    第一次迁徙发生时,冰盖覆盖面积最大,中国北方地区条件可能不适宜居住;第二次可能由于气候条件改善,人口迅速增加,推动这一地区人口迁徙

    怎么搬的?

    迁徙者可能是通过海岸而不是穿越内陆无冰走廊到达美洲的,这一过程中可能使用了木筏等工具

    据新华社电 美国《细胞报告》杂志日前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通过线粒体DNA(脱氧核糖核酸)样本研究,研究人员确定了两次发生在冰河时期的迁徙事件,在这两次事件中,来自今天中国北部沿海地区的早期人群沿着太平洋海岸迁徙到美洲。这为了解美洲原住民祖先起源增加了新的线索。

    早期人类怎样第一次迁徙到美洲有两种主要模型。以往研究表明,美洲原住民祖先起源于亚洲,最有可能来自亚洲东部,他们通过当时的白令陆桥(曾是连接亚洲和北美的陆地)以及内陆无冰走廊在相对无冰的时期迁徙到达美洲。

    但近来一些遗传学、地质学和考古学证据显示,欧亚大陆多个地区曾出现过人口迁徙到美洲大陆的情况,也许通过木筏沿亚洲太平洋沿岸、白令陆桥到达北美。

    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玉春表示:“除了先前描述的西伯利亚、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和东南亚的祖先来源外,我们发现中国北部沿海地区人口也对美洲原住民的基因库有贡献。”

    搜寻逾10万份现代人DNA样本

    逾1.5万份古代人DNA样本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搜寻了来自欧亚大陆的超过10万份现代人DNA样本及超过1.5万份古代人DNA样本,利用线粒体DNA追踪方法,最终确定了有216名现代人以及39名古代人的线粒体DNA属于一支古代的遗传谱系。这一谱系可能能证实旧石器时代的东亚人群与智利、秘鲁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等地的早期人群存在关联。

    虽然这项研究的重点是线粒体DNA,但来自Y染色体DNA的补充证据表明,美洲原住民的男性祖先和这些女性祖先大约同时生活在中国北方。

    确定了两次大规模迁徙事件

    同一批人也曾在现日本地区逗留

    通过比较这些样本的累积基因突变、地理位置,并通过放射性碳技术测定年代,研究人员得以追踪到这一谱系的分支路径,确定了两次从今天中国北部沿海地区到达美洲的迁徙事件。研究人员认为,第一次迁徙发生在距今26000年至19500年的末次盛冰期,当时冰盖覆盖面积最大,中国北方地区条件可能不适宜人类居住。第二次发生在距今19000年至11500年的冰消期,可能由于气候条件改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推动了这一地区人口向其他地区迁徙。

    研究人员还发现了美洲原住民和日本人之间意想不到的遗传联系。在冰消期,另一群人从中国北部沿海出发前往日本。“我们发现这一祖先来源也对日本人的基因库作出了贡献,尤其是当地的阿伊努人。”李玉春说。

    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旧石器时代中国、日本和美洲居民在考古学上的相似之处。

    他们认为,这两次迁徙更符合上述的第二种迁徙模型,迁徙者可能是通过太平洋海岸而不是穿越内陆无冰走廊到达美洲的。

    这一发现为解开美洲原住民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线索。

    线粒体DNA是啥?

    研究价值高 可用于母系溯源

    线粒体模拟图

    (本组图/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内有一套独立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线粒体基因组能够单独进行复制、转录及合成蛋白质。与细胞核DNA(脱氧核糖核酸)相比,线粒体DNA作为生物体种系发生的“分子钟”有其自身的优点:突变率高,是细胞核DNA的10倍左右,因此即使是在近期内趋异的物种之间也会很快地积累大量的核苷酸置换,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因为精子的细胞质极少,子代的线粒体DNA基本上都是来自卵细胞,所以线粒体DNA是母系遗传,且不发生DNA重组,因此除了极少数情况,具有相同线粒体DNA序列的个体被认为来自共同的雌性祖先。

    近年来发现人的一些神经肌肉变性疾病、帕金森病、早老痴呆症、线粒体脑肌病、母系遗传的糖尿病和耳聋等,都同线粒体基因有关。 据中新网

    同步

    英国第一批三亲婴儿诞生

    通过线粒体捐赠治疗

    基因上他们有两个母亲

    体内有三人的DNA信息,目前主要用于防止严重的线粒体疾病遗传,舆论褒贬不一

    据新华社电 英国人类受精与胚胎学管理局证实,英国首批体内含有三人DNA(脱氧核糖核酸)信息的三亲婴儿已经诞生。这是在监管环境中、线粒体捐赠治疗(MDT)背景下于英国出生的首批三亲婴儿,婴儿数量少于5名。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内有一套独立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线粒体病属于母系遗传,一旦母体存在缺陷,婴儿也会受到影响。英国人类受精与胚胎学管理局强调,目前线粒体捐赠治疗仍处于早期阶段,只有极有可能将严重线粒体疾病遗传给子女的人才有资格接受线粒体捐赠治疗。

    从基因上讲,三亲婴儿会有两个母亲,但是捐赠线粒体的“母亲”和孩子的遗传联系较少。这些孩子体内绝大部分的DNA(超过99.8%)依旧来自他们的父母,但还有大约0.1%的遗传物质来自线粒体捐赠女性。

    2015年,英国成为首个立法生效批准线粒体捐赠治疗的国家。此后,英国纽卡斯尔生育中心于2017年获得第一个有争议的治疗许可,并开创了MDT的研究。

    英国不是借助MDT诞生第一个三亲婴儿的国家。2016年,美国医生为一名携带线粒体突变的约旦女性实施了相关治疗,世界首例三亲婴儿在墨西哥诞生。

    不过,对于线粒体捐赠治疗,舆论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对于患有线粒体缺陷的女性而言,该技术能帮助她们诞下健康的孩子。反对者则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基因改造,不符合医学伦理。

    人类基因组图谱“上新”

    第一份人类“泛基因组”草图发布

    相当于从黑白电视时代进入了超清分辨率画质时代

    据新华社电 在首个人类基因组图谱发布20年后,第一份人类“泛基因组”草图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发布,旨在更完整描绘遗传多样性。

    泛基因组指人类群体基因序列的总和。“泛基因组”草图由人类泛基因组参考联盟制作。这一国际项目于2019年启动,旨在绘制完整的人类遗传变异图谱来创建一个综合参照物,帮助科研人员与其他基因序列进行对比。研究人员认为,这将有助于研究基因与疾病间的潜在联系。

    2003年,科学家们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成功,绘制了约92%的基因序列。2022年,首个完整人类基因组序列发布,填补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留下的空白。与前述两次基因主要来源于一个人不同,“泛基因组”草图是包括非洲、亚洲、美洲和欧洲的全球多地47人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合集。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的一名研究人员说,“泛基因组”草图的发布,就像从黑白电视时代进入了1080p超清分辨率画质时代。

    平均来说,人类共享约99.6%的基因组,但剩余约0.4%则导致了人们眼睛颜色、身高和其他差异。绘制完整、有代表性的“泛基因组”草图因此意义重大,可对人类基因和疾病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

    研究人员指出,与使用原始的线性参考基因组相比,“泛基因组”使他们能够识别出更多的基因结构变异,比如基因复制或缺失等较大的基因组变动。研究人员计划不断完善人类基因组图谱,旨在到2024年年中对350人进行测序。

    相关系列研究论文已分别刊登在英国《自然》《自然·生物技术》等期刊上。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