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普益标准
作者:林富美
导读:2016年3季度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为27.1万亿元,较2015年年末的存续规模23.67万亿元增长了14.49%。银行理财快速发展,已经在我国资管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理财资金的中间投资渠道和底层资金投向也已成为资管界的关注焦点。
一、总体情况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高收益资产荒的持续,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持续下滑,已经完全进入“3时代”,但这并没有阻碍银行理财规模持续增长的步伐。根据普益标准数据,2016年3季度末银行理财存续规模约为27.1万亿元,较2015年年末的存续规模23.67万亿元增长了14.49%。近年来,银行理财快速发展,已经在我国资管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理财资金的中间投资渠道和底层资金投向也已成为资管界的关注焦点。
二、银行理财中间层投资情况
1.总体情况
银行理财资金的投资渠道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是银行自主投资安排理财资金,主要投资于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等监管允许且相对标准化、成熟的金融工具;第二是通过信托、券商、基金、保险等的资产管理计划进行投资,俗称通道类投资或者委外投资;第三是通过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投资债权类资产,但目前这类投资比例较小,其推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银行理财去通道化、非标转标。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发现,2016年前三个季度共新发行了91429款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其中选择通过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基金公司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等中间渠道的有37949款,占比41.51%。其中涉及信托计划的产品占25.14%,涉及券商资管计划的产品占36.18%,涉及基金公司资管计划的占17.10%,涉及保险资管计划的占5.91%。大多数银行的理财产品不仅仅选择某一种渠道进行投资,通常会通过信托计划、券商资管、基金资管等的组合形式进行投资。普益标准根据2016年3季度末银行存续数据(包括银行问卷返回的数据和银行官网、中国理财网等公开渠道搜集的银行产品数据),并假设银行资产等级相同的银行具有相同的委外资金占比(委外资金/理财资金),估测出银行理财资金中委托外部投资的金额约为3.46万亿元,占总存续规模的12.77%。
2.各类型投资情况
根据上述估计方法,农村金融机构的理财资金选择委托外部渠道(包括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基金资管计划、保险资管计划)进行投资的资金比重(委外投资存续金额/该类型银行总理财存续金额)最高,约为49.68%,其次,是城市商业银行,委外占其总存续规模的比例约为24.86%,接下来是股份制银行,上述委外占比约为9.73%,但其委外存续规模在所有银行类型中最高,达1万亿元以上,国有银行比例最小,有约8.03%的理财资金委托外部机构进行投资,详情见表1。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因资金成本较高、获得非标资产的能力较弱、资管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限制,更加趋向于选择委托外部机构进行投资;股份制银行和国有银行综合实力较强,客户基础较广,资金成本较低,故委托外部投资的资产比例较低。
普益标准根据本公司数据库中理财产品的投向说明,整理并统计出各时期市场发行的产品数量中,有多少比例的产品配置了某一类型的资产(如债券)。在大数据的情况下,对于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这类配置数量占比较高的资产,其比例的变化能反映出市场的配置行为的变化;对于数量占比较小的资产,在大数据情况下,该比例将更加接近于资金的配置比例。从不同银行类型来看,2016年前3季度股份制银行50%以上的产品数量会涉及委托外部通道投资,紧接着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数量占比均较少,详情见表2。其中,理财直接融资工具不属于本文中的委托外部投资范畴,但属于中间投资渠道。
从收益类型来看,2016年前3季度新发行的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通过各类中间渠道进行投资的产品数量占该类型产品总量的比重最高,为52.37%,如表3 所示;其次,是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有25%以上的新发行产品选择各类中间渠道进行投资;保证收益型产品只有16%左右的数量使用了各类中间渠道进行投资。通常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风险等级相对较高,其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相对较高,即银行承担较高的资金成本。而理财产品在债券与货币市场能够获得的投资收益有限,因而银行不得不选择其他渠道进行投资,各类资管计划便是目前监管趋严情况下的不二选择。
3.趋势变化情况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发现,从2015年1季度到2016年3季度,各季度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选择外部投资渠道的产品数量比例呈先降后升的态势,如图1所示。(同上,当产品数量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该比例更加接近真实的资金比例,但产品数量占比的变化趋势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统计发现,投资信托计划的产品比例2015年逐季下降,而2016年则逐季上升。投资券商资管计划的产品和基金公司资管计划的产品数量比例在2016年迅速增长,尤其是券商资管计划增长较快;投资保险资管计划的产品数量占比在2016年也逐渐增加。
三、银行理财底层投资情况
1、总体情况
从理财资金存续规模来看,目前银行理财资金的底层资产投向主要包括两大类: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其中货币市场工具包含现金和银行存款),在总规模中的占比高达73%以上,如图2所示;其次,非标准债权投资,投资规模占比在16%左右;权益类投资的规模占比在6%-8%之间。根据2015年和2016年的银行理财相关数据统计发现,投资债券与货币市场工具的合计比例变化不大,2016年债券投资比例较2015年有明显增加,而货币市场工具变化与之相反;投资非标准债权的比例,2016年有所增加,权益类资产和其他资产投资均有轻微下降。
从产品数量方面来看,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及估算,2016年前3季度新发行的产品中90%以上的产品都会投资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包含现金和银行存款),25%的产品会选择投资部分非标准债权,6%-7%左右的产品会进行权益投资。且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趋向于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一方面是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求收益率相对较高的资产。
2.各类型投资情况
2016年新发行产品中,选择投资债券的产品数量比重较货币市场工具高,但各银行类型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如表4所示。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更加偏爱债券投资,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更加侧重对货币市场工具的投资。尤其是国有银行99%的理财产品会选择货币市场工具,但仅71%左右的产品选择投资债券。这与国有银行的风险偏好有关,国有银行更加趋向于投资风险较低的产品。近年来,债券市场违约风险事件屡发,债券市场整体风险水平下降,国有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更加趋向于投资货币市场工具。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了追求较高的收益率,不得不选择债券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他们习惯于通过债券市场的加杠杆操作提高收益,而货币市场杠杆操作相对较难。股份制银行在风险和收益的平衡上更加擅长,投资货币市场的产品在95%以上,而投资债券市场的也不低,92%左右。但股份制银行参与投资非标准债权的产品数量较多,占47%以上的产品会选择该类投资。
从收益类型来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资金投向更加丰富和多元化,而且投资债券的产品数量占比较投资货币市场工具的产品数量占比高,如表5所示。同时,该类产品投资非标准债权的产品数量占32%以上,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产品数量约9.73%。这也反映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风险偏好较其他两类产品高。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与非保本产品有类似特性,但风险资产投资比例相对更低。而保证收益型产品97%以上会选择货币市场工具进行投资,其次是债券和收益相对固定的非标准债权资产。
3.趋势变化情况
根据图2和图3的统计结果,2015年下半年因股市大跌,债券市场进入牛市,投资债券的理财资金比例和产品数量占比双增,2016年债市进入慢牛阶段,产品数量占比有所下滑,但投资债券的资金量占比仍在增长。而货币市场工具也一度因股市的挤出效应,在2015年下半年大幅增加,但2016年短期资产收益率相对偏低,投资货币市场工具的产品数量占比和资金量占比双双下降。在银行理财监管趋严、资产荒持续、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的情况下,非标准债权2016年被迫反弹,在资金量占比和数量占比上均有所增加。2016年股市维稳的情况下,投资权益类资产的产品数量占比增加,资金占比变化不大。
四、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归因分析
1.投资各类资产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溢价解析
近两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大幅下滑,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从2015年1季度的5.17%下降到2016年3季度的3.73%,下降了1.43个百分点(见图4)。涉及权益类资产投资的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比所有产品的总体平均收益率高15至30个BP,这说明权益投资的确有助于提高产品收益率。投资债券与货币市场工具的产品占市场大多数,因而其产品平均收益率与总体平均收益率走势基本一致,投资债券的产品在2016年有2个BP的超额收益。投资衍生金融工具的产品(剔除了结构性产品)主要是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且保证收益型产品居多(见表4和表5),且数量较少,同时,投资衍生工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冲风险,因而,该类产品收益率较低。而投资非标准债权的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2015年基本跑不赢市场总体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这并不是当时非标债权收益率低,而是15年投资非标债权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它们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比发行数量较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低。2016年随着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投资非标债权的比例提升,将投资相关资产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拉高,2016年上半年有15个BP左右的超额收益,16年3季度收窄至7个BP。
从中间投资渠道来看,投资信托计划的产品收益率溢价(等于投资相关计划的产品平均收益率减去总体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较为稳定,在15至21个BP范围内波动,如图5所示;而投资基金公司资管计划的产品收益率溢价在13至23个BP范围内波动;券商资管计划理财产品收益率溢价波动较大,在10至25个BP范围内波动;保险资管计划2015年表现较好,2016年表现平平,呈分化状态。
2.各代表性资产的表现情况及对理财收益率的驱动分析
近年来银行理财收益率持续下滑,主要还是受各类底层金融资产收益率持续下滑的影响。各底层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全面下降,导致银行理财产品无法找到高收益率的资产,理财的收益率也因此下滑。当前银行理财90%以上的资金主要投资于债券、货币市场工具、非标准债权和权益类资产。图6,统计了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各类基础资产中代表性资产的收益率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的走势情况,以期发现各个阶段哪些资产对银行理财收益率起主要影响。
其中,债券收益率是以中债5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中债5年期企业债到期收益率(AAA)、中债5年期商业银行普通债到期收益率(AAA)和中债5年期中短期票据到期收益率(AAA+)的平均值为代表,货币市场工具收益率是以3个月期Shibor拆借利率为代表,非标准债权收益率是以1年以内贷款类信托预期年化收益率和1年以内债券类信托预期年化收益率的平均值为代表,权益类资产以的表现为代表。
2015年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推进利率市场化,央行从2月开始频繁进行降息降准操作,导致货币市场利率在15年经历了大幅下跌的过程。货币市场工具中3个月期Shibor拆借利率从2015年1月份的5.14%下降至2015年12月的3.09%,下降了2.05个百分点。2015年1季度由于政策的滞后效应,货币市场收益率仍然较其他金融资产具有明显优势,故此期间,其对理财市场的收益率具有主导作用。此后,货币市场工具收益率持续大幅下跌,2016年2月3个月期Shibor拆借利率跌破3.00%,货币市场工具逐渐失去高收益资产特性。
2015年上半年,股票市场因融资融券、场外配置等杠杆操作风靡一时,上证综合指数一路上扬。尤其是在2季度,以股票为代表的权益市场接过货币市场工具的接力棒成为当下的高收益金融资产,备受银行理财资金青睐,银行理财收益率也因此继续维持高位。
随着2015年下半年,货币市场工具的收益率大幅下跌、股票市场泡沫破灭,债券市场进入牛市,加上债券市场的杠杆操作,债券市场再次接过权益市场的接力棒,成为时下收益率较高的资产。在此时期,理财收益率受债券市场的驱动较为明显。
2016年年初至今,各项资产收益已经经历了一个全面下滑的阶段,下滑速度放缓,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虽然在今年2季度债券等固收类资产收益有所反弹,但没能维持下去。因此,2016年总体来说,银行理财高收益资产难寻,理财收益率继续下滑,但下滑空间有限。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中国网财经12月30日讯(记者 刘小菲)2016年是A股市场一个里程碑式的时间节点。这一年,A股上市公司数量首次突破3000家,释放出“中国经济全面进入资本时代”的强烈信号。
站在新起点上审视中国资本市场,作为市场主体的上市公司在数量扩张的同时,股东凶猛减持套现,圈钱豪迈分红吝啬、“不务正业”热衷理财等问题逐一暴露。有私募人士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与中国经济一样,中国股市价值也需要再平衡,这也是A股在‘后3000时代’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市公司数量突破3000家 专家称仍存较大增长空间
今年12月9日,随着高争民爆、如通股份和易明医药3只新股的首发上市,A股公司总数正式突破3000家,随后IPO持续扩容,截至29日收盘达3047家,总市值超过50万亿元,全球排名第二位。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我国GDP总量为67.67万亿元,从股市体量占GDP的比例来看,不得不承认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网财经记者梳理发现,从“老八股”上市宣告A股市场诞生到公司数量突破3000家共经历了26年,如果按照平均数计算,几乎每隔三天就有一家公司上市。据了解,A股公司从2000家增长到3000家经历了6年多时间,而收获“前两个千家”耗时均超过了10年。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3000家上市公司的市场体量使A股突破规模瓶颈,其中大批的蓝筹股这不仅可以使A股走的更稳,也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波动的承受能力。”
国都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肖世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与新三板市场的过万家挂牌企业数量相比,A股上市公司的数量不算多。”上交所前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表示:“这些数据呈现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绩,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A股公司的数量仍相对较少,市场运行效率、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等都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股东套现取代融资功能 高盛半年减持是口子窖盈利6倍
伴随规模扩张,而来的是,诞生仅26年的中国资本市场也开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回溯A股成立之初,其根本目的是为企业融资服务,然而20多年后却逐渐演变成大股东的造富机器。“熬过限售期减持套现”成为多数企业股东的惯用伎俩。
“这其实都是价值失衡的表现。”上述私募人士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说道。
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9日收盘,2016年以来共有225家公司通过IPO实现上市,募资资金1488.5亿元,但是期间有1106家上市公司的重要股东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减持,累计套现金额约2830亿元。
从被股东减持次数来看,海澜之家以67次居首,减持数量为4102.08万股,涉及市值6.45亿元。精华制药、海康威视以52次和46次紧随其后,其股东分别套现6.89万元和8.9亿元。
从被减持股份涉及的市值来看,永泰能源成为2016年遭重要股东减持金额最多的A股上市公司,合计套现47.11亿元,涉及的股东只有1位,即永泰集团。值得注意的是,永泰集团在减持永泰能源股票的同时,还进行了股权质押。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30日,永泰集团累计质押永泰能源共计39.76亿股,占其持股总数的95.99%。
排在“股东套现榜”第二位的是口子窖,2016年以来其股东减持9612.03万股,涉及市值33.75亿元。除股东吕家芳套现的1909万元外,其余减持全部是高盛所为。据了解,口子窖首发限售股于今年6月底才解禁,如果对比公司2015年6.05亿元的净利润,高盛不到的半年减持金额是口子窖去年盈利的近六倍。
圈钱凶猛吝啬分红:融资超万亿 多公司“一毛不拔”
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根据Wind数据统计,2016年A股公司通过定增和配股合计募资9571.89亿元。如果加上IPO所募集到的1488.5亿元,2016年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共圈走1.11万亿,据了解,这一融资规模不仅是2010-2013年四年的总和,更创出了历史新高。
与大手笔圈钱不同的是,A股上市公司对中小股东的回报却颇为吝啬。据中国网财经记者统计,截至2015年年报披露,A股有210家公司连续10年未发过“红包”,其中连续20年未派现的有34家,绿景控股、神州高铁、浪莎股份、华建集团、上海凤凰等公司更是超过22年以上“一毛不拔”。
对于A股市场“铁公鸡”遍地的原因,光大证券投资顾问李晶晶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业绩不好确实是主要的,不少公司上市之前业绩很漂亮,一上市之后就变脸,另外不分红不影响再融资,中小投资者受保护程度不够缺少话语权等因素也不可忽视。”
有专家则认为这是 “A股市场不成熟的一大标志”。据了解,现在欧美等国家上市公司一般用税后利润的50%—70%用于支付红利,而A股市场连续多年不分红,或者是每股派现几分钱或一两毛钱的公司比比皆是。
李晶晶称:“在频频陷入‘融资市’、‘圈钱市’质疑之后,A股在回报投资者方面能否有所改善,也成为检验新一届证监会执行力的“试金石”。
避实就虚:斥资7000亿买理财 投资收益直逼净利润
A股公司除存在“爱圈钱不爱分红”失衡现象外,“热衷资本市场投资却忽视主营”也屡被市场诟病。wind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以来共有751家A股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合计认购金额6959.5万亿,与2015年的420家公司购买2931.93亿元理财产品相比大幅增长。
至于热衷理财的理由,上市公司通常的说法是“为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率,合理利用闲置资金,增加公司收益”。西南证券一位分析师则称:“主要是收益高,获利快,对于无心改善业绩的公司来说,购买理财产品也许是种增收的好办法。”
从三季报情况来看,理财产品收益已成为A股部分公司净利润的主要来源。以七匹狼为例,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69亿元,靠理财产品所产生的投资收益就超过了9000万元;TCL集团前三季度投资理财收益为18.34亿元,但该报告期内的净利润仅为15.38亿。
A股公司斥巨资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有投资者认为不仅是“不务正业”,更是公司管理层将价值创造任务推诿给银行金融业的“偷懒”表现。上述西南证券分析师在接受中国网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上市公司本该是民间资金投资实体经济的一大渠道,如果变成‘钱生钱’游戏的二传手,不利于实体企业的融资环境。“这种舍本逐末的负面效或祸害无穷,值得深省。”该分析师称。
消息, 隐含的投资管理费究竟有多少?大多数精于计算的银行都交出了“糊涂账”,仅有少数银行在单个产品兑付公告中披露了相关信息,近日,从西部地区某城商行披露的数据来看,即使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已经大幅度下降,但是银行的管理费收得却不手软。
2016年"史上最高"银行理财管理费费率出炉
理财收益率走低 超额管理费犹存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重要时点和节假日购买理财产品收益率高的“小窍门”渐渐失效,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直呈现稳中有跌的态势。而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 封闭式理财产品兑付客户收益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兑付客户年化收益率从年初的平均4.2%左右下降至平均3.7%左右。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走低,部分银行的投资管理费却并未相应“瘦身”——某城商行一款9月12日刚刚到期的理财产品兑付公告显示,接近230万元的投资收益,银行拿走了95万元(含94.5万元的管理费和0.5万元的托管费),兑付客户收益不足135万元。
据此测算,客户实际收益与银行收费的比值约为1:0.7,也就是说,在产品的投资总收益中,银行无需占用资金、更无需承担风险,却抽走了逾四成的收益。
更为严重的是,这并不是偶发的个案。该行另一款9月6日到期的理财产品的兑付公告显示,客户获得的年化收益率为4.25%,获得的投资收益约152万元,而银行收取的费用合计约98万元,客户实际收益与银行收益的比值约为1:0.64。
从银行披露出来的上述两款理财产品的资产组合来看,其投向全部是债券,管理的难度和风险还是比较可控的。
此外,银行一方面在理财产品说明书中强调,“参考年化收益率的测算依据是根据拟投资基础资产存续期内收益减去相应管理成本所得”;另一方面,又表示“若产品实际获得的收益率未达到参考年化收益率,则产品发行人不收取产品管理费”。 按照银行的逻辑,管理费是否存在是不确定的,银行却能够根据不能确定存在与否和数额区间的管理成本测算出给投资人的参考年化收益。
“事实上,预期的年化收益率通常是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当时愿意承担的资金成本,与后续收取的管理费在数额上并不是稳定相关的,但是为了留存超过预期收益率的实际投资收益,银行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说法”,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因此银行大多以上述减法的形式表述预期年化收益率。”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银行都能实现上述可谓史上最牛的管理费费率。《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累计兑付客户收益4723.8亿元,同时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理财业务收益950.3亿元,客户收益与银行收益的比值约为1:0.2。
超额投资收益 究竟应该属于谁
对于银行收取投资管理费究竟是否“于法有据”,业界一直存在争论,本报也曾对此进行报道。从银行的角度而言,“合同事先约定”无疑是其王牌的抗辩理由,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监管部门对此也暂未表示异议。
“超预期收益变成银行的投资管理费涉及两个法律问题,其一是归属问题。由于它是通过投资者资金的投资行为产生的,所有权其实应该属于投资者,商业银行目前是通过合同中的霸王条款改变了所有权; 其二是信息披露问题,即便商业银行在合同中约定了归属权的转移,也应该事先明确告知投资者超预期收益可能有多少,投资者可以根据以往同类产品的超预期收益情况判断是否接受银行变更所有权的约定”,资深法律界人士表示。
“在目前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背景下,银行要求锁定超额收益其实应该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刚性兑付的潜规则下,银行实际承担了大部分的投资风险,即便出现投资损失,银行也要向投资者进行兑付。那么,银行自然也有权要求锁定投资者能够获得的最高收益上限。当然,收取的具体比例还有待商榷。”
本文链接:http://www.licaizhijia.com/article-3399-1.html
责任编辑: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