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资讯 > 正文

1934年意大利世界杯:墨索里尼助意大利如愿首夺金杯

比赛背景 在乌拉圭成功地举办了1930年世界杯后,南美人民没想到的是世界杯下一次重回这片大陆竟然需要等待这么长的时间——整整20年,直到巴西承办1950年世界杯赛事。相比于筹备过程曲折且时间仓促的乌拉圭世界杯,1934年意大利世界杯可谓是准备充分,虽然不愿意承认,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大独裁者墨索里尼。正是由于当时墨索里尼执政的法西斯政府看到了世界杯的巨大影响力后,认为这是鼓吹法西斯政权的大好机会,于是四年前拒绝前往南美参加首届世界杯的意大利才会如此积极地争取到了1934年世界杯地主办权。 墨索里尼 尽管在意大利世界杯地背后,有着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那就是世界杯第一次沦为了政治的工具。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凭借全体国民办好一件事的“举国体制”以及墨索里尼的亲自指挥,1934年世界杯可谓是办得非常成功、漂亮。由于举办地就是在欧洲大陆,因此上届世界杯那些因路途遥远而没有参赛的欧洲劲旅纷纷积极投入战斗,这也导致了本届杯赛阵容更加豪华,竞争也愈加激烈。

1934年意大利世界杯:墨索里尼助意大利如愿首夺金杯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抗议欧洲球队对首届世界杯的“背叛”,卫冕冠军乌拉圭选择了以牙还牙,同样拒绝了本次比赛的邀请,成为了历史上第一支夺冠后却没有参加下届比赛的球队。由于赛前报名的球队达到了32个,本届世界杯首次采用预选赛方式,决出参加决赛圈的16强,而意大利队更是成为了迄今为止唯一一支参加过预选赛的东道主球队。 鉴于这是一届由“法西斯分子”主办的世界杯赛事,因此独裁者的影子自然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说意大利队服的颜色吧,在意大利国家队诞生初期,这个国家内最强的俱乐部是普罗维切里,六年内五夺国内锦标赛冠军,这支球队对当时的意大利队产生了巨大影响:11人的主力阵容之中有7到8名球员都是由普罗维切里贡献的,而队服也仿照了普罗维切里的白色。而由于墨索里尼本人酷爱地中海的蓝色,因此在其执政期间,他就要求国家队必须身穿蓝色的球衣,并一直沿用到今天,这就是“蓝衣军团”的由来。 普罗维切里 当时东道主意大利队的主教练正是大名鼎鼎的维多利奥-波佐(Vittorio Pozzo),球员时期的他曾踢过一段时间的足球,但由于控球能力不佳导致机会寥寥,一度失去了对足球的热情。随后波佐在父亲的安排下,前往英国的布拉德福德做了羊毛制品厂的学徒,正是在那里,波佐重新燃起了对足球的热爱之情。曼联队成为了这位日后意大利传奇主帅支持的球队,而“红魔”阵中的中前卫查理-罗伯茨(Charlie Roberts)则是波佐的偶像,罗伯茨的美妙控球和强大的分球能力让意大利人为之痴迷,这一经历也为波佐日后执教意大利国家队时的思路打下了重要基础。所以,当墨索里尼为了增强国家队实力,增加夺冠的可能性而从上届亚军阿根廷挖来了三名球员时,波佐强烈要求引进潘帕斯雄鹰的中场悍将蒙蒂,他就是那个能够完美复制查理-罗伯茨在曼联队作用的球员。 意大利传奇主帅波佐 “如果他们愿意为意大利而死,那么他们才能为意大利队踢球。”波佐曾经这样豪情万丈地宣告,这句话地意思是当时的国家队球员有随时为意大利军队效力的义务。但是,当1935年意大利向阿比西尼亚(Abyssinia)宣战的时候,1934年意大利冠军队成员、右边锋恩里克-盖塔(Enrico Guaita)却公然违背了这一精神,他和其他的“归化球员”(oriundi)一同逃往瑞士,踢球可以,卖命不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波佐参加了军队战斗,并有幸结识了奥地利传奇主帅、战术大师雨果-迈索(Hugo Meisl),而他们两人又和当时在英格兰的阿森纳创立“WM”阵型、威震欧陆的主教练赫伯特-查普曼(Herbert Chapman)共同分享了友谊。在当时的人们看来,1934年世界杯决赛“最理所应当”的对阵应当就是波佐率领的意大利队和迈索一手打造的奥地利“奇迹队”(Wunderteam)。1919年,迈索正式拿起奥地利队教鞭,并逐步将这支球队改造成当时的超级劲旅。虽然和查普曼有着深厚的友谊,但是开创“多瑙河流派”的迈索却对“WM”阵型嗤之以鼻,在迈索理想的战术构想中,球员并没有明显的位置固定性,而且鼓励球员们在场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面对球场瞬息万变的各种情况中,积极思考解决方案。因此在迈索的指挥下,奥地利队的每名球员都是灵活移动的,其球队的技术功底非常扎实,整体性更是鹤立鸡群。所以后世的足球历史研究者都认为这支奥地利队是当时欧洲足球的首席代表,并且已经表现出了“全能足球”的萌芽。 在1931年到1932年期间,奥地利奇迹队连续14场比赛不败,这里面还不乏强敌,比如说在1934年2月份(世界杯开赛前仅数个月)的一场中欧国家杯比赛中,迈索的球队便在都灵客场4-2完胜了意大利队。的确,如果不是奥地利和东道主提前在半决赛中相遇,那么这届杯赛的决赛应当是两队的龙虎斗无疑。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据传这场比赛的主裁判曾在赛前接受墨索里尼的邀请,进行了私下的单独会面,这一消息也很快泄漏开来,给“奇迹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最终输掉了晋级决赛的名额,而波佐和迈索这对好友也因为这场比赛而分道扬镳,成为了足球史上又一大憾事。 本届世界杯共有31个国家参加,并首次实施了第一阶段的预选赛(小组循环赛),然后从其中挑选出16支成绩最好的球队参加意大利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而1934年世界杯还与首届乌拉圭有一点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它取消了决赛阶段的小组赛晋级模式,而是直接采用了单场的淘汰赛制,这也是墨索里尼的“功劳”,用一场决胜制来将意大利队出局的“意外风险”降到最低。 由于决赛阶段的比赛采用的是淘汰制,因此如果安排不当,可能会导致强队一开始就提前相遇,两虎相争、必有损伤,这样弱队可能就会坐收渔翁之利。怎样安排才能更合理?历来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所想出来的法子一般都具有争议。这次也不例外,东道主的世界杯组委会与国际足联合计,弄出来了一套种子队与非种子队捉对厮杀的模式。那么又该怎样挑选出8支种子队呢?他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看天收的抽签定。就这样,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德国、荷兰、阿根廷、巴西、捷克斯洛伐克成为了“种子队”;剩下的比利时、埃及、罗马尼亚、西班牙、瑞典、法国、瑞士和美国就自然成为了所谓的“弱队”。当时的这种划分意料之中地引起了矛盾和冲突,西班牙和瑞典率先表示不服,可是国际足联的强硬很快镇压了反对的声音。然而,比赛的结果不会说谎:巴西1-3不敌西班牙、阿根廷2-3负于瑞典,瑞士也以3-2的比分击败荷兰,着实让国际足联尴尬了一把。而远渡重洋、不辞辛苦、长途跋涉8000多公里来意大利参加世界杯的巴西和阿根廷都只是踢了一场比赛就打道回府,这也让大家对这种单场决胜的赛制怨声载道。 东道主在预选赛中的对手是希腊队,在米兰的圣西罗球场,意大利4-0完胜希腊。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比赛中,当时效力于特里埃斯蒂纳俱乐部(Triestina)的内里奥-洛科(Nereo Rocco)首发登场,但表现平平,半场便被尤文球员乔瓦尼-费拉里换下,自那之后波佐的国家队便对洛科锁上了大门,洛科也失去了参加本土世界杯的机会。 “悲惨的”内里奥-洛科 关于本届世界杯的申办问题,笔者觉得还是需要说一下的。当时只有意大利和瑞典向国际足联提出举办1934年世界杯的申请,为了确定最终的举办地,国际足联执行委员会足足开了八次会议,直到1932年瑞典退出争夺,意大利成为了唯一的候选国,当选自然是“众望所归”。但这与其说这是意大利坚持的胜利,不如说是这个国家巨大影响力的功劳。而“贿选”行为在诸多大型赛事的申办过程之中可谓是比比皆是,远的不说,就在1930年世界杯的申办过程中,乌拉圭就向对手塞钱,最终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而这一次,意大利人玩得比乌拉圭人不知道要高明到哪里去了。墨索里尼授意申办代表——律师毛罗(Mauro),给我拼了命地吹,像什么“意大利完全有能力负担举办费用、申请举办世界杯是为了防止贸易逆差、大量使用录像技术和将比赛放在繁荣昌盛的意大利城市。”在毛罗的辛勤工作下,再加上此人的得力助手——工程师巴雷西(Barassi),两人最终将1934年世界杯带回了亚平宁半岛,一场笼罩在法西斯阴影下的世界杯即将上演。 首轮淘汰赛 在本届世界杯开打之前,种种迹象就表明了这将会是一届奇怪的、不正常的国际大赛。而在这里面首当其中的就是在罗马进行首轮淘汰赛的两支球队——墨西哥和美国队,两队所表现出来的水准完全和人们想象的相去甚远。特别是美国队,作为上届世界杯的四强选手,却只派了两名参加过乌拉圭世界杯的球员前往意大利。这也许和当时美国国内足球推广遭遇到的挫折有关,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的民粹主义者高声呼吁排挤足球,直接导致了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没有设置足球项目,并且他们也是最晚申请参加1934年世界杯的球队,这样一支队伍很显然不会是志在夺冠的意大利的对手,东道主在都灵体育场迎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7-1大胜。有意思的是,为美国队打进挽回颜面进球的是球队前锋阿尔多-多内利(Aldo Donelli),他是一名意大利后裔。在这里我要补充说明一下本届世界杯32支球队的分布情况,其中22支球队来自欧洲大陆、8支美洲球队、亚洲和非洲各有1支代表队参赛,而大不列颠帝国则因为和国际足联的矛盾,没有允许球队参加意大利世界杯。 至于远渡万里而来的南美球队——巴西和阿根廷也是只踢了一场淘汰赛就灰溜溜回家了。西班牙和巴西的比赛被放在了热那亚,斗牛士军团显然是不准备给对手留下什么机会,半场便以3-1领先,此后双方都无力改写比分,最终桑巴军团被淘汰出局。虽然比赛失利,但这场比赛还是给巴西足球留下了希望,为他们打进唯一进球的是一名年仅20岁天才前锋,他的名字叫做莱昂尼达斯。 贵为上届亚军的阿根廷,按理说实力应该在瑞典之上,但他们却出人意料地以2-3被瑞典斩于马下。其实如果你知道潘帕斯雄鹰招入的都是些什么人,就可以很轻松地理解这个战果了。时任阿根廷主帅是费利佩-帕斯库利(Felipe Pascucci),他没有带上一名参加过上届世界杯决赛的球员,包括保塞列、费雷亚(河床名宿,职业生涯场均进球率超过一球,绝技是大力射门,曾射穿球网)、巴拉略(博卡传奇,阿根廷联赛历史射手榜排名第四的超一流高手)等当时的足球巨星都未能获得参加世界杯的机会。帕斯库利选择的球员几乎都是尚未成名的年轻小将,关键这些小伙子还都不是出自河床、博卡这种阿根廷国内豪门的天才球员。在这种情况下,潘帕斯雄鹰折戟首轮淘汰赛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都灵进行的另一场比赛中,作为意大利争冠最大竞争对手的奥地利“奇迹队”却险些在阴沟里翻船,迈索率领的球队与法国队打出了一场惊心动魄又荡气回肠的经典对决。让-尼古拉斯(Jean Edouard Marie Nicolas)为高卢雄鸡率先打破僵局,而在上半时行将结束前辛德勒将比分扳平。此后双方在90分钟内均无力改写比分,世界杯历史上的首场加时赛就此诞生。加时赛中,安东-舍尔(Anton Schall)和比坎分别打入一球,奥地利终于以3 比2的比分艰难过关——这似乎预示着这支“奇迹队”的实力确实已经有所下降,而法国人则一战赢得了尊重。 德国同比利时的欧洲内战是在文艺复兴发源地——佛罗伦萨进行的,尽管比利时人表现得非常顽强,并且还开了个好头——在上半场结束时他们还2-1领先进入中场休息。然而易边再战,德意志战车的强悍实力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他们连下四城,5-2逆转取胜,晋级下一轮。值得一提的是,导演这场逆转好戏的最大功臣正是德国中锋柯南(Conen),他上演了帽子戏法。 德国中锋柯南 在的里雅斯特(意大利东北部城市),备受追捧的另一大夺冠热门捷克斯洛伐克队也遇到了罗马尼亚制造的一点小麻烦。开场仅11分钟,多拜(Dobai)就为罗马尼亚取得了领先,突破犀利的左边锋普茨和球风飘逸却又暗藏杀机的左内锋内耶德利在下半场为捷克斯洛伐克各入一球,2-1,捷克斯洛伐克反败为胜。 其他几场比赛中,在那不勒斯迎战公认“弱旅”的埃及队,匈牙利却出人意料地陷入了苦战,最终仅仅以4-2获胜。瑞士在米兰的圣西罗球场3-2力克“种子队”荷兰,其中一粒进球是由瑞士队戴眼镜的中前卫基埃霍茨(Kielholz)打进的,那是一记难度极大的击地反弹球。 第二轮淘汰赛 在经历了强弱分明的首轮淘汰赛后,第二轮的淘汰赛俨然成为了欧洲内战,竞争也更加激烈起来,其中有两场焦点对决最为引人注目,分别是意大利在佛罗伦萨迎战西班牙、奥地利在博洛尼亚大战老冤家匈牙利。 彼时西班牙也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劲旅,斗牛士军团最大的仰仗无疑是皇马的后防铁三角——西里亚科、金科塞斯和西班牙历史上最伟大的门神里卡多-萨莫拉(Zamora),他们所组成的后防线让西班牙拥有了坚不可摧的防守力。再加上前锋线上拥有着皇家奥维耶多的王牌射手西德罗-兰加拉(1934~1936年连续获得西甲金靴)以及毕尔巴鄂竞技的强硬中锋吉列尔莫-格罗斯蒂萨为球队冲锋陷阵,这对锋线搭档是西班牙摧城拔寨的利器,也是其他球队的重点盯防对象。 西班牙伟大门神——萨莫拉 斗牛士军团一向拥有着拼搏和绝不退缩的特征,但碰上了在法西斯营造的恐怖主场气息中变得更加神经质的东道主,一场艰苦卓绝的大战不可避免。西班牙人率先利用自身技术上的优势取得领先,第30分钟,兰加拉(Langara)开出任意球,皇马球星雷盖亚(Reguerio)抢先射门却踢疵了,但巧合的是皮球却幸运地越过了意大利门将孔比(Combi)的防守,飞入球网,斗牛士军团先拔头筹。值得一提的是,雷盖亚的儿子在后来却选择了为墨西哥国家队效力,并且还参加了1968年奥运会。 这粒突如其来的进球显然严重打击了东道主的士气,比赛的进程也越来越向着不利于意大利人的方向而去。然而,就在上半场比赛结束前一分钟,命运之神却突然垂青了东道主,意大利队的右中场皮齐奥洛(Pizziolo)主罚任意球,一记高吊球将球送至小禁区,萨莫拉果断出击试图将球提前破坏,但却在空中遭遇斯基亚维奥(Schiavio)的粗鲁冲撞。失去平衡的皇马门神只能勉强将球击出,面对费拉里(Ferrari)在禁区线外紧接着的补射,这位传奇门神也只能望球兴叹,意大利人扳平了比分。西班牙人对主裁判的这次判罚十分不满,这也导致了后半程比赛双方的激烈拼抢,两队动作都不小,意大利核心梅阿查被撞到险些休克,不得不下场接受治疗,西班牙球员也未曾好过,几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轻伤。但在伟大门神萨莫拉的护佑之下,场上比分始终未能改写。 在加时赛中,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变得更加惨烈。波佐率先做出调整,他先后换下斯齐亚维奥以及从阿根廷归化而来的瓜伊塔(Guaita),此人在决赛中有过亮眼表现,但本场比赛却碌碌无为。然而在加时赛的30分钟里,东道主也未能攻破萨莫拉的十指关,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次重赛即将上演。 当年的比赛制度还是相当不人道的,在经历了这场惨烈的比赛之后,相隔一天两队的重赛便在同一块球场展开争夺。相比于上场比赛,意大利队的首发阵容发生了三处变化:皮齐奥洛腿伤未愈、高挂免战牌,他的位置由费拉里斯(Ferraris IV)填补,而斯基亚维奥和卡斯特拉齐也因为伤病不能出场,顶替他们出场的分别是是德马里亚(de Maria)和博雷尔(Borel)。值得一提的是,此两人都是首次在本届杯赛中登场亮相。西班牙队则是损失惨重、伤兵满营,其中还包括他们的伟大门神萨莫拉,重赛中登场的仅余4名主力。实力大损、缺少大半主力的斗牛士军团士气低迷,疲态尽露,而东道主则在当值瑞士主裁梅尔赛的庇护下肆无忌惮,比赛仅开始四分钟,西班牙人再遭打击,左边锋博施(Bosch)拼抢中受伤。八分钟后,奥尔西(Orsi)开出角球,意大利王牌梅阿查在空中高高跃起,头球破门,正是凭借此球,东道主1-0力克西班牙,挺进半决赛。 意大利王牌——梅阿查 在博洛尼亚,被誉为“多瑙河内战”的奥地利与匈牙利直接对决堪称本轮淘汰赛的一场重头戏。本场比赛,奥地利“奇迹队”主帅迈索对球队首轮淘汰赛缺乏进攻效率的表现非常不满,因此他对首发阵容作出了调整,左内锋霍尔瓦特(Horwarth)披挂上阵,该球员拥有着超强的控球能力和精准传球,还有着丰富的比赛经验和充沛的活力,他的出场给奥地利队带来了一阵清风。迈索称赞霍尔瓦特的足球风格是“一种战斗的足球,而非卖弄技巧。”比赛仅仅开场七分钟,霍尔瓦特接到齐采克(Zischek)恰到好处的传中、破门得分,为球队推开了胜利之门。而奥地利王牌核心辛德拉尔从中锋位置后撤更是让匈牙利此前安排的针对性盯防策略瞬间失去了目标,迈索的球队完全占据了场上的主动权。下半场开始仅6分钟,此前奉献助攻的齐采克杀到中路,接到比坎(Bican)的妙传为“奇迹队”将比分扩大至2-0,匈牙利人的处境更加艰难。 比赛第61分钟,沙罗希(Sarosi)通过点球扳回一城,一时间匈牙利士气大振。然而匈牙利右边锋马尔科什(Markos)愚蠢的犯规却让自己被罚出场,导致球队的大好势头就此断送。随后的比赛进程波澜不惊,直到尾声阶段才出现了一些精彩镜头。辛德拉尔极具威胁的射门迫使匈牙利门神萨伯(Szabo)做出了一次神级扑救,奥地利最终赢得了这场含金量极高的对决,晋级实至名归。 “纸人”辛德拉尔 在米兰城,一场暴雨突然而至,但是这并没有阻挡德国与瑞典为球迷们奉献一场激烈的比赛。此役德国人对阵型做出微调:一名内锋回撤中场,其余球员突前。然而他们遇到的是与自己性格相仿的北欧劲旅,因此坚固的防守成为了比赛的主旋律,比赛场面也是激烈有余、精彩不足,或许只有上半场还算能够稍微看得下去。开场仅12分钟,比赛的平衡就被打破,瑞典中前卫罗森(Rosen)用一记精准的传球找到了门前10处无人盯防的左边锋克鲁恩(Kroon),后者果断起脚射门,北欧海盗取得领先。但是仅仅三分钟过后,在上半场奉献两次精彩扑救的瑞典门神里德伯(Rydberg)犯下大错,他在一次射门中仅仅简单地将皮球击出,跟进补射的德国右内锋霍曼(Hohmann)轻松破门得分,德国人扳平了比分。又过了三分钟,日耳曼人再度卷土重来,霍曼踢出了一脚技惊四座的超级世界波,瑞典后卫和门将里德伯均对此球无能为力,德国队反超了比分。随后瑞典主力左边锋E-安德森(Andersson)在激烈的拼抢中受伤离场,尽管北欧人依旧奋勇作战,他们也创造了一些机会,但邓克尔(Dunker)却遗憾地错失了扳平的绝佳良机,瑞典只能以1-2的比分目送德国人晋级半决赛。 捷克斯洛伐克与瑞士的比赛在都灵如期上演,面对斗志旺盛的瑞士军团,捷克斯洛伐克打出了极高的水准,并以3-2的比分力克对手。比赛的进程有些胶着,比分也一直未能拉开,但捷克人明显占据着技巧、体能上的优势,他们充满自信的传球让比赛胜负的天平逐渐向本方倾斜,最终捷克斯洛伐克如愿晋级四强。 半决赛 意大利VS奥地利 半决赛中,意大利与老对手奥地利在米兰城狭路相逢,而德国人则在罗马对阵另一支“多瑙河流派”代表球队——捷克斯洛伐克。照理来说,东道主在上轮淘汰赛中与西班牙苦战两场,应当身心俱疲才是,奥地利则是晋级决赛的热门队伍,但是“奇迹队”主帅迈索却不这么认为。他泄气地说道:“意大利人拥有着比奥地利队更好的替补球员,并且坐镇主场拥有着天时地利人和、准备充分,具备了相当大的优势。”也许是迈索的悲观情绪感染了奥地利的队员们,“奇迹队”士气低落,再加上队中大将、球队创造力之源的霍尔瓦特赛前受伤不能出场,进一步打击了奥地利人本就低落的士气。顶替霍尔瓦特出场的则是沙尔(Schall),磅礴大雨导致场地泥泞不堪,这让奥地利队引以为傲的地面快速短传配合根本没有施展空间,实在是糟糕透顶。 在比赛中,齐采克和辛德拉尔遭到了意大利队密不透风的严密盯防,尤其是辛德拉尔,这位“奇迹队”的灵魂人物在蒙蒂寸步不让的防守下毫无作为。奥地利人空有技术优势,却在东道主强悍的战术纪律性以及整体作战面前无所适从。尽管“奇迹队”的施米斯蒂克(Smistik)在中前卫的位置上打出了伟大的表现,但个人的神勇无力阻止来势汹汹的东道主,比赛第18分钟,从阿根廷归化而来的右边锋瓜伊塔(Guaita)在一次角球进攻中展现了自己出众的跑位意识,打进了全场比赛的唯一进球。随后,瓜伊塔还错失了一次扩大比分的绝好机会,他的单刀球偏出了球门。而体能和精神状态均看起来疲惫不堪的奥地利队竟然在比赛的前42分钟时间里没有一脚射门命中门框范围之内,蓝衣军团则彻底掌控了比赛的主动权,他们展现出的强大压迫力让这支曾在世界杯开赛前完胜自己的强大对手狼狈不堪。比赛的最后一分钟,奥地利队迎来了扳平比分的绝佳良机,“奇迹队”门神彼得-普拉策(Peter Platzer)富有创造力的传球给了齐采克与东道主门将单对单的机会,可惜的是他的射门偏出了立柱,意大利人有惊无险地晋级决赛。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参加过这场比赛的奥地利球员后来曾提到了当值主裁、瑞典人艾克林德“颇为不公”的判罚,比如在奥地利获得单刀机会的时候莫名其妙吹停比赛,但与西班牙那场比赛的情况不同,这次“黑哨”的控告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总而言之,东道主取得了决赛的资格,然而胜利的代价却是波佐和迈索这对昔日好友彻底分道扬镳,不得不说这又是足球史上的一件憾事。 捷克斯洛伐克VS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与德国的半决赛并没有太多的悬念,当时德国队在主教练奥托-内兹的带领下主打WM阵型和英式踢法,然而崇尚拼搏和力量的日尔曼人显然不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对手。“多瑙河流派”在场上利用技术的绝对优势戏耍着肌肉棒子,组织有序却缺乏创造力的德国人就像《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一样,巨大的劣势导致他们在场上毫无作为,拉恩(Rahn)、西勒(Seeler)和穆勒(Muller)三位主将的缺阵导致德国人在比赛一开始就踢得保守且小心翼翼,两名内锋全部都回撤协助防守,其中他们的天才右内锋霍曼(Hohmann)就在这样的战术安排下彻底迷失球场。 本场比赛,意大利最高统治者墨索里尼戴着钟爱的游艇帽出现在了观众席,现场观众保持着中立的态度,即使捷克人用高超的技术在场上残忍“虐待”德国人,他们也表现出了强大的克制力。比赛第21分钟,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锋线打出了一次精彩绝伦的美妙配合,右边锋朱内克(Junek)斜刺里杀出完成一脚射门,德国门将克雷斯(Kress)只能勉强将皮球击出,內耶德利补射为球队先拔头筹。 易边再战,仅从上半场的表现来看,晋级决赛对于捷克人来说似乎唾手可得,但是他们的门神普拉尼卡(Planicka)却在此时犯下了一个错误,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迪斯雷利(Disraeli)警句:“伟人的缺陷正是愚人的安慰(the defects of great men are the consolation of dunces)。”在德国左内锋努尔克(Noack)尝试一脚超远距离的射门时,普拉尼卡只是简单地站在那里,目送皮球飞入网窝,1-1,德国人幸运地扳平了比分。 扳平比分曾短暂打蒙了捷克斯洛伐克,并且振奋了德国人的士气,一时间捷克队门前风声鹤唳,克蒂罗奇(Ctyroky)甚至还差一点将球挡进了自家大门。然而,从后面的进程来看,这粒进球对于日尔曼人来说只是死缓,他们的反抗激起了捷克人更加猛烈的报复。威胁巨大的普茨(Puc)禁区外围一脚直接任意球狠狠击中门框,內耶德利将皮球送回球网。这粒进球彻底摧毁了德国人的信心,随后內耶德利接到康巴尔(Cambal)的传球,带球穿越整条防线,打进了个人本场比赛的第三粒进球。最终捷克斯洛伐克3-1轻取德国,挺进1934年世界杯决赛。 在世界杯决赛前三天,德国与奥地利这对历史上恩怨情仇纠葛不断的老冤家在那不勒斯展开了第三名的荣誉争夺战。两支球队都对首发阵容做出了一些调整,而德国人在开场仅过了24秒便利用一次射门取得了领先,这开局简直不能更美妙。虽然进球的过程有些曲折,扑救、弹回、再次射门,进球者是德国队的莱纳(Lehner),而柯南则在随后为德国队扩大了比分优势。奥地利凭借着伤愈复出的霍尔瓦特的进球扳回一城,进球让“奇迹队”士气略微有所提振,原本实力就在德国之上的他们逐渐占据了场上的主动权,日尔曼人的不足缓慢暴露出来。但是莱纳最终打进了德国队的第三粒进球,彻底稳定了军心。在德国人众志成城的强硬防守下,奥地利在下半场仅仅打进一球,此球是由左后卫利用一次30码的直接任意球机会打进的。比赛的进程虽然艰难,但德国人最终还是逃出生天,顺利以3-2的比分拿到意大利世界杯的季军。 首次参加世界杯就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这似乎预示了未来德意志战车的标志特色,那就是无论球队处在巅峰或低谷状态,德国人总是能够保证相当稳定的大赛成绩,铁血精神和超强的战术执行力,似乎与生具来就是日尔曼人的烙印。 决赛:意大利VS捷克斯洛伐克 在决赛开始之前,整个意大利在法西斯强悍的宣传能力下陷入了癫狂,这个国家每个人都在歌颂波佐球队的强大。本届杯赛的决赛被放在了罗马国立球场,这也许是一个遗憾,因为如果安排在北方城市,比赛的氛围或许会更加的狂热,球员的战斗力增成也会因此随之水涨船高。在开场之前,整座罗马国立球场的氛围相当微妙,虽然有5万名意大利球迷进入了球场,但他们却没有表现出任何疯狂的举动,反而是显得有些诡异的平静,看台上甚至还留有空位,这实在很难称得上完美的舞台。不过在两队出场之后,球场内的氛围还是迅速火爆了起来,这才是意大利人正常的主场氛围。 除了疯狂的主场支持外,东道主在体能和力量方面也占据着上风,而捷克斯洛伐克则保有着技术上的优势。意大利队率先向全场观众致以纳粹礼,并得到了大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回敬礼。值得一提的是,本场比赛的裁判组竟然也向全场观众行了纳粹礼,这让我们很难相信这场决赛与政治毫无关联。 的确,捷克人在比赛的开局阶段展现出了一些辉煌的东西,他们踢着传统的“多瑙河流派”足球,标志性的短传配合让他们占据了场上优势,他们的中前卫康巴尔(Cambal)在球场上几乎无处不在、突破犀利的普茨给意大利右路防守造成了极大困扰,斯沃博达(Svoboda)则是一名脑袋灵光、踢法灵活的右内锋,右后卫热尼赛克(Zenisek)则与门神普拉尼卡配合默契,稳固保护着捷克斯洛伐克的防线。意大利主帅波佐认为要想战胜如此强大的对手,不仅需要门神孔比的出色发挥,更要依赖球队发挥出强大的整体能力,每位在决赛中出战的球员都是这位传奇主帅的关键棋子。在波佐的运筹帷幄下,比赛的结果对东道主来说,没有令任何人失望。 比赛的进程异常激烈、场面十分胶着。比赛的僵局直到第71分钟才被打破,先前因为抽筋曾短暂离场的普茨返回球场开出角球,随后便移动到禁区前沿,接到队友的回做后直接在左路起脚远射,意大利门神孔比扑救不及,只能目送皮球入网!这粒丢球让东道主全队士气低落,看起来捷克人已经即将触摸到最后的冠军奖杯了!兴奋的捷克斯洛伐克还在随后错失了一次扩大比分的绝佳机会,斯沃博达的射门击中了立柱。与对手攻势如虹的表现恰恰相反,意大利队的进攻则运转不畅:斯奇亚维奥看起来十分疲惫,瓜伊塔被压迫回中场协助防守。 罗马国立球场的沉默让空气中弥漫出一丝恐惧的气息,如果意大利真的在墨索里尼的眼前输掉这场决赛,对于法西斯独裁者统治下的这个国家来说,后果不堪设想。东道主的黑暗恐惧一直维持到了比赛的第81分钟,命运女神终于向意大利人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从阿根廷“归化”而来的左边锋雷蒙多-奥尔西(Raimondo Orsi)扮演了球队救世主的角色。这位素来以左脚技术出色而著称的球员接到了瓜伊塔的传球,转身摆脱了捷克斯洛伐克后防线,左脚假动作佯装射门晃倒门神普拉尼卡,紧接着右脚低射,皮球赶在普拉尼卡的十指扑救前飞入了球网,奥尔西再一次挽救了意大利。值得一提的是,次日奥尔西应摄影师得要求,重复演示了这种射门动作20次,结果无一例外,门将完败,皮球全部飞入网窝,命中率百分之百。 普拉尼卡 比赛进入了加时赛,这也是世界杯历史上首场加时赛得决赛。波佐决定让斯基亚维奥和瓜伊塔保持灵活的换位,但现场狂热的意大利球迷所制造的噪音,使得波佐的命令无法被听清。因此这位传奇主帅绕到球场另一侧,专门告知瓜伊塔自己的战术布置。随后的比赛进程证明了这次调整是多么英明,仅仅第二次尝试,意大利人就收获了制胜的进球。 比赛的时针来到第97分钟,本届世界杯的历史性时刻终于到来。步履蹒跚的梅阿查在右路得球,那么一瞬间捷克人完全忽略了这位意大利王牌核心,他的身边竟然空无一人,只见他一记长传精准地找到了禁区内的瓜伊塔,后者在两名防守球员的贴身夹防下几乎是将球撞给了身旁的斯基亚维奥,意大利中锋用尽全身最后的力气完成了这脚射门,皮球划出一道诡异的弧线,越过了普拉尼卡的防守,再次飞入球门,2-1!意大利反败为胜,成为了最终的世界杯冠军。当赛后有记者采访斯基亚维奥的时候,他感慨万千地说道:“这是绝望的力量!” 制胜功臣斯基亚维奥 东道主除了赢得了金杯以外,他们还在本届世界杯的过程中,赚到100万里拉的收益。可是在意大利人夺冠的道路上,有不少污点存在其中,这致使越来越多的阴谋论者开始怀疑这座金杯的含金量。四年之后,蓝衣军团将会给出他们的答案。 本文由徐林峰编译自Brian Glanville的著作《The Story of the World Cup》,该书首次出版于1974年,此后每届世界杯格兰维尔老爷子都会做增补再次发行。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