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7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在“2017年度驻华使节与商贸企业家新年对话会”上向与会代表及媒体发布。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根据专家的评述报告撰写制作“2017年中国商业十大热点英文报告”,同期向香港及海外媒体和商界人士发布。
中国商业联合会开展年度“中国商业十大热点展望”评述报告发布活动已经14年了,在香港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的支持和中国商贸杂志社的协助下,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和包括中国商报记者在内的媒体人,对宏观经济和商贸流通行业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热点一
国内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
2016年,我国经济运行在预期增长目标内,基本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初见成效,表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8%,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3个百分点。
2016年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变革进一步深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成为主流。在“互联网+ ”促进下,业态创新频出、网上零售活跃、大众消费有力,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稳定增长。前三季度,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5%,与去年同期持平。2016年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69601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1833亿元,同比增长10.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7768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商品零售额240496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餐饮收入29105亿元,同比增长10.9%。
2016年以来,消费品市场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消费品市场保持稳定增长,波动不大;网上实物商品零售活跃,增速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回落幅度较大;大众化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乡村消费品市场增速快于城镇的趋势减弱;限额以上单位,绝大部分类别商品零售额增速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1-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上涨1.9%,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2016年前三季度,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消费品市场也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三季度以来,经济发展表现出一些好的积极的迹象。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特别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由负转正。工业品出厂价格结束了自2012年3月份以来长达54个月的负增长,9、10月份转负为正。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0月份高于1-8月份增速。
从以上因素和趋势分析,11、12月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预计2016年全年GDP增长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
2017年下半年,党的十九大将召开,社会的稳定发展将成为2017年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从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看,2017年,虽然我国经济仍然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经济发展仍有较大的下行压力,但环境不会进一步趋劣,经济下行压力不会比2016年进一步加大,发展环境将会有所好转。预计2017年我国GDP增长6.7%左右,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仍将保持10%以上,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提高,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预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2%左右。
虽然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在向消费转换,但目前,投资仍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和手段。2016年下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表现出向好的迹象,也表明中央的措施已见成效。2017年,稳增长、稳投资的措施力度不会减弱,房地产市场在政策的环境下,相比2016年增速可能会有所回落,但不会出现大的波动。预计,2017年固定投资增速将与2016年持平或略高。
2017年,在经济稳定增长的环境下,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16年,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的政策,在9月份以后到位。下半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有所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2016年的退休金也进行了上调。10月以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多项文件措施,都有助于促进2017年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为扩大消费,中央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同时,加快诚信建设,严厉打击“炒信”、“刷单”行为,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力度,这将有助于市场秩序、消费环境的好转。
零售业、餐饮业以至整个流通业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入,业态创新、服务创新、体验创新方兴未艾,业态、市场进一步细化,供应链建设得到实体企业的重视,商品零售价格向市场回归。同时,传统实体店为走出困境,新业态、新企业为吸引客流,促销手段、促销频次、促销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商品供给结构将有所改善,新商品入市速度加快,品质有所提高,可选择性增强。
从目前发展趋势及2017年环境看,居民消费价格将继续保持温和上涨,上涨幅度预计在2.5%左右,也将有助于消费的稳定。
热点二
一系列公共服务和产业政策出台,
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未来一段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以此为核心的各项产业政策以及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必将推动流通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引导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
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经验将全面复制推广,进一步弥补制度性短板。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于2015年7月启动,在上海、南京、郑州、广州、成都、厦门、青岛、黄石、义乌等9个城市展开。九个城市分别围绕区域市场一体化、实体商业转型、物流枢纽建设、传统市场升级、流通城乡一体化、流通开放共享、流通地方立法、管理体制改革、内外贸一体化等9个主题进行,经过一年的努力,现已圆满结束,并取得了预期成效。下一步将进入试点成效宣传和经验复制推广阶段。目前,商务部已牵头梳理出关于流通创新发展机制、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流通设施发展模式、流通管理体制等4个方面的17项改革成果、48条典型经验和做法,准备以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对外发布,供各地学习借鉴。其中关于加强地方立法、建立大部门工作机制、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商务综合执法、标准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等的经验做法,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准确切中流通领域难题,操作上具有可行性,复制推广将为解决流通领域长期存在的立法不足、标准缺失、监管不力、多头管理等体制性问题提供新思路、新突破,为补齐制约流通发展的制度性短板发挥重要作用。
“互联网+流通”为流通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新动力。技术、管理和模式的创新始终是流通产业提升竞争力的动力之源。尤其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流通产业受益良多,且已初步形成以“云(云计算、大数据)、网(互联网、物联网)、端(PC终端、移动终端、智能穿戴、传感器等)”为主体的智慧流通体系。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指出,“互联网+流通”正在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具活力的领域,并提出加快推动流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流通创新发展、加强智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拓展智能消费新领域、大力发展绿色流通和消费、深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积极促进电子商务进社区、加快完善流通保障制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增强流通领域公共服务支撑能力、健全流通法规标准体系和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环境等12点意见。目前,商务部已经完成《互联网经济背景下流通升级战略研究》重大课题,下一步将牵头组织研究制订“中国流通2025”行动计划。计划的落地实施将为流通创新发展、实体商业转型升级、拓展消费新领域、促进创业就业、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强劲动力,为流通领域落实补短板、降成本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实体商业转型升级和业态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受经济增速减缓、网络零售冲击、同业竞争加剧、成本快速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实体零售发展面临挑战、举步维艰,关店歇业潮此起彼伏。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意见针对零售业发展方式粗放、有效供给不足、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提出了调整商业结构、促进跨界融合、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支持等18条意见。意见出台实施将为实体零售转型升级提供更为明确的方向和依据。另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下,商业地产“去库存”压力加大,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将成主要方向,实体商业业态布局将出现新的调整。以大卖场为代表的大业态加快整合重组,减少盲目扩张,逐步向城市综合体转变,主动“触网”,并着力提升服务品质,增强消费体验,形成城市生活中心;“小而美”将成为商业发展的新趋势,以精准化、专业化、便利化为特征的专业店、便利店等小业态日渐受到重视,并将加快在城市社区和农村扩网加密,提高便利化程度,推动零售业态布局日益优化。
内贸流通“十三五”规划为流通产业发展绘制新蓝图。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部门于2016年11月11日联合发布《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规划紧密结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流通、信息化、标准化等发展战略,科学研判流通发展基础和形势,制订了“十三五”时期内贸流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提出了推进“互联网+流通”创新发展、提升流通供给水平、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流通信息化水平、加强流通标准化建设、促进流通集约化发展、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对外开放合作、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等9大任务。业内专家认为,规划着重强调互联网+流通带来的模式创新和功能变化,强化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对于推动流通发展的重要性,既是流通领域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又为我国流通业未来五年发展提供了宏伟蓝图。
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从最近密集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可见一斑。但与综合经济实力及其国际地位相比,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作用还不强,从“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任务繁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重要历史机遇,其宗旨在于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着力解决供需错配问题。流通产业是实现供需对接的主要阵地,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加快实体商业转型、推动O2O融合发展、适度扩大商业企业自营比例、促进流通降本增效、规范电子商务发展等将成为下一步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近期出台的流通相关的政策措施,紧密结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指导,以提高发展质量、盘活存量与优化增量、淘汰落后与培育新动能、减负降本增效等为总基调,其出台与实施必将为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带来重要的、积极的影响。专家认为,流通行业广大企业强烈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已出台文件的落实和相关实施细则的制定与下达,建议对近年来连续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导以至问责,以真正实现中央政府扶持政策的初衷和达到应有的效果。
热点三
网络零售增速放缓,竞争融合促使电商改进经营策略
我国的网络零售市场经过多年快速增长,目前已稳居交易额世界第一的地位。在网络零售规模扩张的同时,商品日益丰富、服务不断升级,进入了由“量”到“质”的成熟化发展阶段。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网络零售增速明显下降是2016年的突出特点。前三季度,全国共实现网上零售额34651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实物商品27950亿元,增长25.1%,说明实体零售在加快转型,竞争力逐渐增强。在这一过程中,电商的盈利空间被压缩,竞争更为激烈,兼并与淘汰更加频繁,创新、拓展与试错将成为主题,2016年线上商业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今天“万能”的电商几乎可以把一切商品送到顾客手中。不仅如此,各领域竞争主体也在发生变化。大型平台式电商的介入与资源整合带来市场细分与重构,在网络生鲜零售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天天果园”、“沱沱工社”为代表的早期生鲜电商主要定位于进口水果或绿色、有机等较高档的农产品。随着居民消费需求与模式的变化,这一原本不被看好的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2012年以后,大量生鲜电商企业集中出现,由此引起的激烈竞争使得许多商家被淘汰。相比专业生鲜电商,这一领域对于京东、天猫、一号店等大型电商企业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拓展经营范围。虽然它们都在2013年左右开始试水生鲜,但其进入步伐显得更为慎重。而在2016年,当许多区域性生鲜电商陷入经营困境时,京东成立了单独的事业部并着力发展自营生鲜,其全国性物流配送网络与正在建设中的冷链体系成为这一决策的支撑。目前活跃在市场当中的顺丰优选、本来生活、天天果园等企业也分别在仓储物流、媒体宣传以及融资支持等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磨练“内功”对于网络生鲜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线上超市平台之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并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考验。由于服装、3C家电等领域的线上市场逐渐饱和,日用及快速消费品成为电商企业调整经营重心的方向。类比于实体店中主要经营这些品类的超市业态,“线上超市”的概念由此产生。2016年,京东、天猫都提出要“三年内成为线上超市第一”。在京东与沃尔玛达成合作以后,一号店也参与其中,并且高调开展促销活动。线上超市要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商品品类、配送时效等方面下功夫,这场比拼也可以被看成是京东与一号店的自营模式和天猫超市依托菜鸟联盟的平台模式之间的较量。
近期,向实体店延伸成为大型电商企业调整经营策略的新特点。早在2014年底,淘宝就开出了位于广州的线下体验厅;京东在太原开设综合服务中心以后,又提出了基于村镇市场的“京东家电专卖店”计划,并与沃尔玛深入合作;“当当”也通过与步步高集团合作在长沙开设了实体门店“梅溪书院”,并依据当地的阅读大数据来精准选择所售图书。线上与线下零售之间从一开始的相互对立,到以实体零售商“触网”为主的单向融合,再到电商也主动向实体拓展的全面融合,表明两者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进入了新阶段。从竞争到融合,出现并非偶然,并有望成为一种趋势。
电商企业在农村市场、医药零售等一些领域的探索还在继续。农村网购市场仍然拥有较好的发展空间。据《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数据,2016年上半年农村网购规模达3120亿元,预计全年将达到6475亿元。近年来,移动通讯终端的运用提升了农村网络消费的发展速度,但物流条件以及人口年龄和文化水平等依然是明显的制约因素。继而,电商企业拓展农村网购市场的重点也就在于商流和物流体系的构建。2016年,阿里的“村淘合伙人”制度更加强调由“创业者”到“服务者”的转变;京东继续发展“乡村推广员”,并开展由配送节点到推广员之间的无人机和无人车送货试验。
在医药网购方面,政府监管的角色更为突出。2016年7月,为期一年的“互联网第三方平台药品网上零售试点”因为暴露出诸多问题而不再延续。随后,天猫、京东等平台不再为入驻商家提供交易服务,仅保留商品展示和供求信息功能,而依托自身拥有《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的资质开展药品自营业务。医药流通关乎百姓健康,需要在兼顾便捷与安全的双重要求之下努力寻找优化的解决方案。最近,以“叮当快药”、“快方送药”为代表的O2O药品电商平台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们利用在线终端接收用户订购,并依托线下的合作药店或自营药店实现快速配送,这些探索都是值得肯定的。
专家还注意到,随着细分的市场领域被不断开发,寻找“蓝海”的机会越来越少,电商企业在调整经营布局的同时,也开始将差异化作为其经营策略。2016年的“双十一”就展现了各大电商不同的促销思路和活动主题。其中,天猫采取更加强调娱乐性的“网红直播”方式来吸引流量,营造狂欢气氛,新参与的“网易考拉”也选择了类似的做法。京东则倡导理性购物的观念,并与合作伙伴沃尔玛的线下实体店共同推出以“好物、低价”为主题的促销活动。苏宁易购设计了一系列包含“穿越”元素的互动活动来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并注重发挥其O2O方面的优势。不得不承认,消费盛典一旦成为年度惯例,顾客感知的冲击效果就会有所减弱。商家通过新理念、新玩法来吸引眼球,正是经营创新与寻找突破的体现。
2016年“双十一”当天,阿里巴巴集团实现销售额1207亿元、京东的交易额同比增长59%、苏宁的全渠道订单量增长193%……当我们看到这些成果的同时,还应当对电商“造节”的影响加以客观的反思。这场源于天猫前身“淘宝商城”单身节促销的活动已经进入到了第8个年头,涉及几十家电商平台和线下零售企业。但是从零售终端来看,折扣促销一直是平台间竞争的主要手段,显然,单纯的价格战不仅难以持续,还会影响上游生产环节的技术创新,甚至催生假冒伪劣现象。随着“双十一”的影响逐渐波及物流、快递、采购、生产等多个领域甚至海外市场,产品品质与服务供给的深层次改善更加值得期待。
总结2016年,我们在网购市场增速放缓、电商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看到了企业在拓展业务领域、塑造自身优势等方面的诸多新尝试和新做法。O2O、网红经济、大数据等近年来产生的新概念被更为深刻地应用于改进经营策略的具体措施之中。网购市场爆发式增长的阶段已近尾声,千店一面的品类组合和简单重复的促销活动难以打动顾客。提升深层次经营能力与整合优质资源,将是这一领域“去泡沫化”的核心;而新的技术手段和时代热点只有与满足消费需求的本质相结合,才能形成具有持续性的价值创造能力。
可以预见,2017年网上超市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将会更加明显,在全国性市场形成少数寡头垄断的格局以后,地方性网络超市需要充分发挥其本地资源优势来获得生存空间。同时,线上与线下之间的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线上线下融合之势更加明显,提升顾客消费体验的指挥棒,将给复合型、全场景的零售服务模式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未来,将商业模式与技术手段有机融合,并适应消费诉求的变化趋势,是中国电商企业需要从战略到战术多个层面加以考虑的重点。
热点四
智慧商业模式初现,社交网络构建电商发展新格局
2016年,“互联网+流通”继续成为热词。国务院办公厅推出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要推进流通创新发展,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拓展消费新领域,促进创业就业,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互联网加速渗透到各个商业领域,线上线下融合成为各行业的共同选择;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各行业积极利用互联网探索转型路径。新的智慧商业模式,以及新的零售方式和渠道将为2017年中国商业带来巨大改变。
一、VR启动崭新智能商业模式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VR (Virtual Reality) ,即虚拟现实,又译作灵境、幻真,是近年来才出现的高新技术,也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虚拟现实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视、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无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VR 让用户可以沉浸在一个幻想或复制出来的世界里,例如电子游戏、电影、模拟飞机驾驶仓;甚至可以模拟在现实世界里的存在。当前,互联网的兴起和手机的广泛使用令VR更容易渗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而这个科技上的突破将为商业活动带来新一轮冲击。根据艾媒研究,2016年中国 VR 市场估值为56.6亿元,2020年将会达到550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 (CAGR)为36%。而中国消费者对VR亦持有正面态度,一项由国家广告研究院,魔镜和知萌咨询机构所做的调研指出,多于三分之二的15-39岁受访者对VR科技非常感兴趣。
为了适应VR在国内的发展,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于2016年4月编制了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工信部亦于10月份成立了中国虚拟现实产业联盟等,这些都令企业对发展VR趋之若鹜。因此,互联网公司巨头、电商和零售商都着眼于VR及增强现实(AR)等相关科技的发展,并趁此机会设定相关布局。自2014年,国内已经兴建了超过三千家VR体验馆,如万达于2016年4月在北京兴建了全国最大的VR体验馆,苏宁也于2016年5月宣布兴建300家VR体验馆等。另外,阿里巴巴年初成立了VR实验室并推行了BUY+虚拟现实购物计划。2016年10月,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展示了全球首个VR支付产品VR Pay,未来或许在虚拟环境中涉及支付时,用户可以直接通过触控、凝视、点头等交互方式,在3D虚拟现实中完成支付,预计此技术未来可能利用于各种商贸支付中。而其他电商巨头也纷纷推出了VR发展策略,如腾讯将建立VR系统,京东等超过三十家企业成立了VR/AR产业推进联盟等。零售商方面,盒马鲜生于10月发布了首家VR实验超市。
虽然VR能为各商家带来无限商机,亦能为消费者带来新的消费体验,但鉴于VR技术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开发商现正忙于改良VR头盔等硬件,希望用户在戴上头盔后不再感到头痛,头晕或眼部疲劳等症状。而且,不论是移动VR或者 PC VR,一般对电脑硬件配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特定要求或许会增加VR普及的难度。未来,只有这些技术上的问题得以解决,用户方可充分享受VR体验。
二、微商将成为下一个风口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7.1亿,网民个人上网设备进一步向移动端转移,92.5%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手机网络购物的使用比例达 61%。移动社交、移动电商加速发展,而社交与电商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因此出现了微商这一个新的销售模式。
微商是指在移动端上进行商品售卖的小商家,主要以微信朋友圈或其他社交媒体为平台做网络推广销售。国内庞大的移动社交网络,使微商得以盛行。人人电商的《2016移动社交电商行业数据报告》显示, 2013年到2016年微商商家规模增长迅猛,2016年商家规模已超过千万,到2018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微信、萌店、微卖、口袋购物等成为一些较大的社交电商平台;很多中小微企业纷纷布局微商,因为渠道的传播成本较低,可以覆盖很大的目标客群。在微商平台,用户和商户是基于彼此信任的关系后再进行商品的销售买卖,因此,忠诚度更高,粘合性也更强。“以用户为中心”也就成为了移动社交电商与传统电商的核心差异。而且,社交电商能够在短时间散播,亦有效解决传统电商模式中库存、周转等诸多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微商的商业模式类似传销,如“云在指尖”2016年10月被湖北省咸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定性为传销,其在销售商品后给上线会员返佣,而且其返佣规则具有明显的“层级关系”、“入门费”、“团队计酬”等特征,构成了国务院《禁止传销条例》所指的传销行为,被没收违法所得3950万元,罚款150万元,微信亦将“云在指尖”相关公众账号封号。
社交电商未来前景如何,将取决于消费者对其信任以及依赖程度。专家指出,政府将立法规范社交电商的发展,促进社交电商市场更健康规范。预计2017年,微商行业将面临洗牌,优胜劣汰。
三、网红经济风行,直播平台商业化加速
2015年可以被称为网红年。网红是指网络红人,尤其是在微博、微信、直播等新媒体和社交平台上拥有一定知名度的活跃账号用户。他们通过持续发布原创内容或视频,积累大量的粉丝群。很多网红在走红以后,利用各种方式变现,产生经济价值。有些网红依靠广告变现,有更多的网红未来将更加注重发展个人电商,甚至与企业进行对接,助力于企业的品牌树立,提高销售规模,形成网红经济。易观预测,2016年中国网红产业规模达到528亿元,2018年将超过1000亿元。网红经济的兴起,为传统商业产业链带来很大的冲击。通过网红对商品或服务的推介,为冷冰冰的电子商贸带来了温度,与消费者有了直接的联系,同时也对观众输出了他们的一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粉丝会追随网红,而且愿意购买其推荐的产品。这些网红通过跟观众的直接对接,解决了传统行业产品库存积压和资金流回收过长等问题,成为传统商业移动互联时代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很多传统的制造业公司已经借助网红实现了互联网转型。今天,很多网红都已经不是以个体的身份出现,而是由专业的网红孵化公司打造、包装。网红的竞争已经成为专业网红孵化器公司之间的竞争。网红经济亦变得资本化、产业化。
其中,直播平台是现今最火的渠道,直接与粉丝交流,并且迅速转化成销售。例如,一些网红店主通过淘宝直播,让消费者直接点击购买。一些天猫旗舰店的品牌则与网红签约,邀请网红通过淘宝直播为品牌或产品代言;一些在国内还没开店的国外品牌,例如梅西百货,则通过淘宝直播,带领消费者虚拟参观在国外的实体店,让消费者对品牌有更多认识。而聚美、唯品会也通过网红直播凝聚更多观众,再把他们转化成客源增加销售。在2016年的“双十一”活动中,天猫举行了一场8小时的“即秀即买”时装秀,参与走秀的商品,全部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实时下单购买。很多国际一线大牌也参与了此活动,博柏利、玛莎拉蒂、New Balance、娇兰、RIMOWA、沙宣等品牌甚至在时装秀进行新品首发。
目前,网红经济及直播电商仍需面对很多挑战,直播平台多且杂乱,直播内容参差不齐,整个行业将会迎来大洗牌。此外,中国年轻的消费者普遍对新事物的新鲜感不会太长,当消费者变得成熟,就不再盲目从众“追星”。网红想要长久地红下去,必须懂得抓住消费者心理,深度了解目标客群的文化喜好,推介好的产品,提升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力。
2017年,随着流通智能化建设推进,智慧流通理论和实践将不断进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会广泛应用,智慧物流、智慧商贸、智慧商圈也将快速发展。
热点五
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融合重构催生“新零售”
2016年的中国零售市场,是开启新旧零售交替的起点之年。这一年,中国零售业的“加减法”分化和洗牌加剧。此前19年未曾关一家门店的大润发,在这一年也打破零的纪录,虽然其关店不是因为业绩亏损而是物业原因,但也是“大卖场业态红利期终结”的映照。从大卖场到购物中心到百货店,传统零售业态尤其是“大店”进入全局性的调整期。比如从大卖场转向收费制仓储会员店,物美集团、泰国正大集团、武汉中百集团都开始整合上游供应链资源发展收费制会员商店。
2016年也是中国零售新业态、新模式集中涌现的一年。大店的调整、关闭,给新业态门店让出生长通道。便利店呈现规模性、连锁化、大范围的增长,社区小型超市、专业店、社区小店、生鲜专业店等以更为贴近消费者和目标客群的方式出现。便利店、小型社区超市仍是“小而美”店铺、小业态店创新的焦点。比如整个零售行业都在学习和效仿的生鲜传奇,以及其后的厨鲜生、乐大嘴、百果园、良品铺子、鲜丰水果、果多美、来伊份等,专注生鲜或休闲食品的“小而美”专业店铺展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全家、罗森、7-11等日资便利店在中国开启全面便利化时代的产品创新,鲜食化、餐饮化、休闲化从日资便利店开始向中资便利店推进。家乐福的易家福便利超市、正大优鲜、麦德龙的合麦家便利店在2016年开始大跨步的门店测试和拓展,开启大卖场向小业态店的转型风潮。
互联网行业开始从上游供应链渗透线下零售门店。在江苏常州,利用互联网上B2B采购的团购店出现在大街小巷,形成对超市零食、休闲食品等的分流。团购店从电商渠道进货,以快速的供应链、有竞争力的价格、丰富的品类取胜。百联集团、华润万家、天虹商场、大商集团、银泰商业等大型零售集团都在线下商超或者百货商场门店内开出跨境电商的线下体验店。
以提升购物体验为目的的“跨界融合”催生出新的门店形态。3C数码领域,宏图三胞Brookstone 、乐语通讯Funtalk等重构商品供应链和门店形态的“新奇特”商品门店大量出现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城市。在山东淄博,一家文具店出现澳洲牛排的“店中店”。一切以提升购物体验为目的的跨界融合成为新业态的一种表现形式。盒马鲜生将餐饮体验引入卖场,引发了消费爆点、人群的聚焦。苏宁小店直接开进社区,不仅前台经营销售日用必需品,实现“现场卖货”概念,店内后台也同样提供家电预售,承担售后、小区快递服务等,提供许多增值性服务,将门店与苏宁易购线上平台“打通”,无限扩大销售空间。
专家分析,在2016年大量涌现的新业态、新模式中,与以往不同的是线上线下开始出现融合加速的迹象。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线下企业借助互联网实现与线上的打通。比如,3公里配送到家的盒马鲜生,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社区O2O门店实惠、食行、妙生活、邻趣等社区服务站、社区小店、社区生鲜自提点等都是线上线下打通的O2O模式。江苏常熟常客隆超市开出便利店和配送自提站功能相结合的社区e店、乡村e店、生鲜直投社区店,用智能物流柜解决生鲜O2O进社区的“最后一公里”。
二是线上电商品牌走到线下开出实体店。原先只在线上互联网售卖的电商服饰品牌、零食品牌,在2016年开始走到线下开门店。在长沙,网上书店当当网和实体零售商步步高合作开出梅溪当当O+O书店。互联网休闲零食品牌“三只松鼠”在安徽开出第一家线下体验店。11月6日,卡西欧在杭州湖滨银泰in77开出门店,不同的消费者走进门店,其电子屏显示的商品会有所不同。这是商家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购物诉求,即时展示相匹配的商品,以此促进销售。
相对于前年京东商城、聚美优品等电商平台,向线下渗透开出的母婴体验店、跨境电商体验馆,淘品牌的集合店,以及类似三只松鼠开出的线下门店,都不仅是单纯的线上品牌走到线下,提供体验,而是进行货品、价格、结算、仓储、配送等全购物流程的全渠道门店。
三是门店体验化、场景化。中国零售业过去几年谈论互联网工具很多,实际进步也很大,短板在于零售商线下场景化商品与服务能力不足,及线下与互联网工具结合有所欠缺,没有形成很好的线上线下闭环互动。2016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场景化成为行业创新的主流。在红孩子母婴店,商品的销售面积只占一定比重,整个门店反而是构建大体量的亲子活动、教育等区域用于体验。门店内也会设置茶歇等区域。而未来,随着门店体验功能探索,还可能出现运动、健身等的体验场景。
在重庆,砂之船奥特莱斯将西方的奢侈品和中国的农耕文化进行“混搭”,在奥特莱斯业态中植入社交场景,打造折扣购物卖场+农庄、运动馆、游乐园的复合场景商业。而所有门店体验元素的打造和互动空间的创造,都是为了拉长顾客在门店的停留时间,聚客,进而增加销售可能。
梳理2016年中国零售市场的新业态,北京600平米的乐语通讯Funtalk门店完全打破传统手机连锁店模式,在手机售卖区之外大量引进娱乐化、互动体验、前沿科技、家庭生活元素,提供很多功能性、增值性服务的模式;还有线上线下融合、门店发货的O2O盒马鲜生代表未来生鲜超市门店转型的探索,这两个案例值得格外关注。
展望2017年,发展新业态、组织新产品、打造新环境、运用新技术、尝试新模式和新营销,运用新管理和新的合作方式以及拓展新领域,将成为业内主流,并将催生“新零售”。专家认为,大店更向大空间、大体验、走购物中心化发展;小店则进一步到更为亲近消费者和更加细分。重点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服务重构,与消费者更近的生活服务业门店将出现。比如社区超市更注重生鲜和体验。小业态店品类更加专业和有效率,与消费者更近,更多生活服务业将融合零售门店,更快形成触达消费者和黏住消费者的优势,成为未来新零售的主流业态。
电子化触摸屏,即虚拟货架将大量出现,无限陈列商品。而加上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智能手机可以随身携带,进而消费者可以任意场景查看商品,并支付购买。门店IP化,通过潮流的设计,以及主题的赋予,未来零售门店、购物中心等将成为一个自带热点IP的社交性场所。
二是线上线下加速渗透融合,重构新的零售业态。国务院关于实体零售创新升级的文件提出,由分散独立的竞争主体向融合协同新生态转变。这为线上线下融合厘清了政策障碍。同时,线上线下融合技术的逐步成熟,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大范围的应用,导致应用成本相比过去几年大幅下降。O2O软件、系统的搭建成本、对线下体系的改造成本,相比过去大幅下降。
专家认为,通过现代物流、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线上线下,分析消费者数据,建立用户模型,将开启线下购物流程的数据化。在线上线下重构的新零售中,商超领域或将在2017年率先破冰。这是因为在电器、百货、商超传统实物零售的三大版块中,商超品类零售商有成熟配送体系,自营比重大,能控货,对商品毛利拥有更大掌控力。因此,在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发展中,可能率先占据优势。另外目前商超市场格局仍未固化,给资本进入留下空间。
三是供应链重构,服务重构成为新零售核心。百货业向自营转型步伐已在加快,买手制百货、自营百货以及主题式百货不断出现。百货店实行根据每个商圈去细分客群的顾客分层,改变原来由品牌专柜集成的模式,转向按照顾客生活方式的主题组合商品,规划卖场,更加贴近顾客。百货店由原来简单只做商品的销售,真正转化成能够提供专业的消费服务,让顾客实现自我发现的强烈心理体验成为其价值体现。大量的零售企业将涉足自有品牌商品的开发,门店的竞争迈入“会员大战”的阶段,深挖会员机制,让会员权益更加增值。
热点六
生活服务业稳步增长,餐饮业大众化转型趋向成熟,
服务型消费成为商业蓝海
2016年,随着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进一步提升,我国生活服务业持续发展。同时,伴随国民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能力提高,人们对生活服务业的需求越来越多。
目前在八大生活服务业(餐饮业、住宿业、家政服务业、人像摄影业、家电服务业、沐浴业、洗染业,美容美发业)中,餐饮业仍然占比最大。根据商务部典型企业统计数据测算,2015年,餐饮企业单位为246.3万个,占生活服务业的比重为51.8%,家政服务业企业64万家,占生活服务业的比重为13.5%;住宿业经营单位达57.4万家,占生活服务业的比重为12.1%,其他行业占比均不超过10%。2015年,八大生活服务业营业收入合计同比增长9.2%,较2014年上升0.9个百分点。从占比上看, 2015年,餐饮企业营业收入为22375亿元,占生活服务业的比重为53.6%,位居第一。
(一)大众化餐饮获得更多青睐。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1-10月,全国餐饮收入达到29105亿元,同比增长10.9%,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餐饮企业积极探索转型发展,大众化餐饮、在线餐饮外卖广受欢迎。6月份,商务部重点监测餐饮企业中中式快餐销售增速,比中式正餐高6.3个百分点。从餐饮结构来看,大众化趋势更加明显,两头小、中间大的供给结构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满足大众消费需要的才能获得市场。
专家认为,随着国民收入增长,大众化餐饮市场空间很大。大众化餐饮不等于低价餐饮,而是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餐饮,也不是为了迎合过去那种越高档越好,价格越贵越好,比较畸形的公务消费。现在消费升级,消费结构在转变,餐饮业也逐渐向品质、安全、绿色转型。
(二)线上餐饮高速增长,外卖贡献大。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线上餐饮市场规模为1615.5亿元,同比高速增长45%,占餐饮业总体规模的比重为5%,未来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迅速崛起的新业态——网上外卖,无疑是一种延伸和扩大。目前在网上外卖市场,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三足鼎立,不断发力。美团大众点评外卖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同比去年,美团的交易额增长了3倍多,7月份日均订单量超过450万,快餐是外卖的主力,特别是一些品牌类快餐成长的非常好。一些传统的正餐企业,例如眉州东坡针对外卖的专门套餐,订单量也比较大。除了传统的快餐外卖,下午茶、夜宵、鲜花、蛋糕等品类都增长很快,在某些城市,夜宵的外卖消费占到所有交易额的15%以上。
餐饮消费改变的背后,反映了经济水平的提升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愿意为外卖这种便利餐饮支付一定费用。尤其是对80后、90后年轻消费者来说,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对于便捷性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从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出发,以提升产品质量和餐饮服务水平为根本,线上餐饮有望做出更多贡献。
(三)外卖平台问题凸显,食品安全有待严格监管。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尤其是O2O模式的快速普及,网络外卖订餐服务规模不断扩大,以网络外卖订餐服务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成为分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外卖订餐涉及线上预定、餐食制作、线下配送、支付开票、售后服务等多个服务环节,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消费者的实际体验。特别是在2016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无资质店铺入驻主流网络外卖订餐平台后,一些网络外卖订餐服务企业存在用厕所洗手池洗菜、一次性餐盒重复使用、假证黑店平台订餐等问题相继曝光,引发了消费者对网络外卖订餐服务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担忧。中国消费者协会11月10日通报了2016年网络外卖订餐服务体验式调查结果,线下送餐服务及送餐质量体验部分存在七大突出问题:个别订单餐食存在异物等不符合卫生安全要求的情况;个别平台准入审核不严,出现无资质商家在平台线上登记,在线下无证经营的情况;部分餐食外包装存在破损、食物撒漏、串味等情况,餐食外观体验相对较差;部分平台商家不能及时送达餐食;部分商家自行安排的送餐人员服务意识薄弱、服务主动性较差;部分平台未设订单取消选项;平台商家不主动提供正规发票。
(四)住宿、家政服务业步入O2O时代,行业标准有待建立。住宿业中包含了长短租公寓、民宿客栈、精品酒店、主题酒店、农家乐等多种新型业态的其他旅馆,其比重达到44.2%。根据中国饭店协会数据,2015年,国内酒店全网点评量强劲增长,达到日均9.3万条,同比增长70.3%,顾客住宿后留下点评已是整个消费过程的一部分。
商务部典型企业调查显示,2015年商务部典型企业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同比增长50.7%,除携程、美团等第三方在线交易平台外,基于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在线销售、品牌在线直销等方式都在改写传统的住宿业营销方式。
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结合是发展趋势。随着电子终端设备的广泛应用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家政服务也步入O2O时代。智能终端APP软件可以帮助家政服务部门简化操作程序、优化人力资源、降低成本投入,使供需双方能够进行快速有效的对接。目前,传统家政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O2O平台或入驻其他专业平台,但是,由于家政行业属非标准化服务业,如何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和管控服务人员成为家政O2O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加快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从餐饮、住宿到家政服务、美容美发,再到教育、旅游,生活服务业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最接地气”的行业。
专家预测,2017年我国居民整体消费结构中,服务性消费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是必然之势。80、90后消费者对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更加在意,催生相关服务市场。当前,80、90后日益成为消费的中坚力量,他们更加注重消费过程中的感受和服务,能提供“送服务到眼前”的企业备受欢迎。社区O2O把服务送到家门、餐饮O2O把饭送到嘴边;旅游O2O把行程送到眼前等。企业应当适应这种改变,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服务。
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数超过10亿,其中4G用户达6.6亿,掌握了这些手机用户的消费习惯,就会赢得市场。在生活服务业领域,相关APP已完全渗透衣、食、住、行各行业,比如美容美发APP、餐饮家政APP 、汽车服务APP 、租房买房APP 、教育医疗APP等等。传统的生活服务业有必要重视移动端这一尚未成熟又亟待开发的新兴市场。
除餐饮住宿等传统生活服务业外,我国居民对许多生活服务业的需求仍然难以得到有效满足,供需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预计未来,生活服务业的企业想要抢占市场份额,仍需提供更多全方位体验服务以打动消费者。身处以顾客体验为主导的时代,在同等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加强服务体验才能留住更多的客户。
热点七
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加快,网络交易失信行为得到有效治理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升了国民物质文化消费水平,并促进流通日益活跃,但同时我国商务领域的信用缺失现象也充分暴露。2016年,除了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商业欺诈、制假售假、偷逃骗税、网络水军刷信誉、以P2P和众筹名义非法集资等失信现象频发,在我国商业领域以至全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月央视的“3·15”晚会曝光了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入住商家犹如黑作坊:食物制作现场“污水横流”,厨师“尝完的菜扔回锅里”,平台引导商家虚构地址、虚假宣传,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小作坊入驻,一时间令消费者对网络外卖平台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制假售假一直是市场难以根除的顽疾之一。以化妆品为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数据显示,在中国,约有40%的仿冒化妆品在网上销售。韩国消费者院发行的《消费者问题研究》刊文指出,在中国市场流通的假韩国化妆品正成为韩国化妆品产业发展的绊脚石。线上是很多韩国品牌在中国的首发渠道,参差不齐的代购和货源不明的美妆C店成为水货和假货的输出口。
据悉,消费者主要通过网店(55.8%)、社交网络(23.8%)以及中国国内化妆品店(13.2%)购买到了假冒产品。购后确认其真伪的途径不一,甚至有18.5%的消费者在购买韩国化妆品后不会去确认产品的真假,仅有14.4%的顾客通过韩国化妆品代理店或公司进行确认,这也给了假货流通提供了便利。
在商务信用缺失这一问题上,电商显然是“重灾区”。虽然实体与线上商家都存在偷逃骗税现象,但由于我国尚未对C2C个人网店征税,对实体零售造成不公平竞争。而目前已在纳税范围内的部分B2B、B2C模式的企业商家,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偷税漏税行为,网络购物“不开发票不上税”已成为潜规则。
网店销量是消费者购物选择的重要参考,因此,网店刷单现象普遍。有业内人士称,“十店九刷”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如果不刷,一些新店就显示不出来,按销量搜索就上不了前几页,买家看不到自然不会光顾。销量欺诈已经成为很多网店采用的灰色竞争手段。
可以看出,电商信用体系的建设任重道远。《2016年“双十一”消费趋势大数据》(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中国电商发展迅速、潜力巨大,但发展过程仍存在诸多威胁与挑战,亟待修正完善。白皮书显示,一方面,假冒伪劣商品、售后服务困难、提前涨价再降价等问题不断影响电商用户购物体验,手机数码、鞋帽服饰等成为投诉重灾区。另一方面,不法分子更是借助这一时机,利用钓鱼网站、假二维码等诸多骗术骗取消费者财产。“双十一”左右1个月时间里,各类围绕“网购”的诈骗相比其他月份高出330%之多。
2016年,我国商业领域暴露的信用缺失问题依然很多。专家指出,其原因包括法治滞后、市场经济制度不够完善、社会管理没有到位等多方面。商务领域中的市场主体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人”理性大多有所增强,但仍有一些企业和个人片面追求利润,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出现了道德沦丧甚至信仰危机。
专家提醒,我们应看到在政府、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积极推进之下,商务信用体系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2016年11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政策吹风会上,就近几年来不少企业反映的线上线下特别是税收和监管方面存在不公平竞争问题,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表示,商务部积极推动立法,开展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专项整治,推动区域协作努力为零售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维护公平竞争、建设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是商务部近几年的一项重点工作。由于电子商务、网购的发展,区域的界限、环节的界限、行业的界限被打破,而传统的监管模式是按属地、环节和行业管理设计的,对线上企业监管难度大,造成线上线下监管的宽严程度确实有一些差别。
近几年,商务部重点做了三件事:
第一,推动立法。推动《电子商务法》的立法进程,出台了《网络零售第三方平台交易规则制定程序规定》,研究制定了《电子商务经营服务规范》等一系列标准,推进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制度保障。
第二,开展了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专项整治。国务院成立了打击侵权假冒领导小组,汪洋副总理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商务部,组织了30多个部门开展了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成效已逐步显现。
第三,推动区域协作。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6个省市,已经打破了区域界限,在执法方面协同、衔接,对打击侵权假冒、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起到很好的作用。
下一步将加快立法进程,继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不仅要促进线上线下公平竞争,也要促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既要反对垄断,也要反对恶性无序竞争,为零售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建设完善的商务信用体系,除了需要政府部门的监督,更离不开企业自律。在2016年“双11”前夕,国家发改委会同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商务部、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签订《关于对电子商务及分享经济领域“炒信”行为相关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行动计划》,协调有关电商、物流等企业共同签署《守信践约书》、《反“炒信”信息共享协议书》,这是加强电子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事前信用承诺制度是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去年“双11”前夕,发改委组织有关电商发布了守信承诺书,今年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11家主要电商企业共同签署守信践约书,由信用中国网站统一发布。根据协议,各企业将加强内部信用管理,记录“炒信”行为信息。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等有关部门指导下,企业将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定期共享信用信息,并应用到各类场景中。此外,反“炒信”信用共享机制是一个开放的机制,凡是接受和认同的机构都可以申请参加。截至10月中旬,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实现与37家部委、32个省级平台的互联互通。该平台归集到的联合惩戒对象,也就是黑名单信息共约1500万条,其中涉及到电子商务相关的企业有1.9万家。
2017年,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商务信用体系将趋完善,未来《电子商务法》的出台也将使目前电商领域存在的诸多不合规现象得到规范,电商市场将有法可依。随着“新零售”时代的到来,实体零售与电商的融合将日趋紧密,二者之间的不公平竞争现象也将随着《电子商务法》的出台逐渐减少。
热点八
农产品流通加速转型升级,订单农业风生水起
2016年,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变得更加多样,以产定销、订单农业、农产品电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相继推出,给农产品流通带来新活力。
一、电商助力农产品销售
2016年可谓农产品电商的蓬勃发展之年,电商进村给不少农户都带来新的商机。自去年以来,很多地区都在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系列工程,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并催生农村电商经纪人这一职业,帮助农民在网络上销售产品。过去两年间,城市网购渗透率已近饱和的情况下,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企业纷纷把抢滩农村市场作为新战略。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1000个县里,已经建成25万个电商村级服务点,而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淘宝村达1311个,创造直接就业机会超过84万个。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在线经营企业和商户达100万家,预计全年交易额将超过2200亿元,占整个电商交易额的比重从4.6%上升到6.2%,增幅达35%。
专家指出,农村电商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是短板。目前除一些大型电商平台的自有物流体系以外,适合乡村特点的二级物流网络还未形成,总体表现为物流成本高,冷链物流建设滞后。此外,从全国来看,普遍存在农产品种类繁多,标准化程度低,多处于粗加工阶段;拥有质量认证的农产品企业较少,“三品一标”农产品更是鱼目混珠,溯源手段推广应用也不足。业内人士认为,农产品上行需要建立集品控、物流和设计研发、营销推广等一体的服务体系,目前尚未形成。2017年初级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等领域的商业流通将出现大规模的变革,单纯中间商的日子将越来越难过,代之而起的将是农业互联网公司,物流网公司,农产品快递公司,专业农产品连锁公司及相关体验店。在农产品流通领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将催生诸多创业型公司,也将塑造一大批规模企业。
生鲜电商作为农产品电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受到各类资本的青睐。有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农产品交易规模达4.8万亿元,同比增长24.8%,预计到2018年可达11.2万亿元。而生鲜电商2015年交易规模达497.1亿元,同比增长80.8%,预计到2018年可达2365.8亿元。生鲜电商的交易量目前仅占整个农产品交易规模的1%,发展潜力巨大,成为下一个风口。目前,生鲜电商们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淘汰赛,一边是关停、裁员和关店,主要服务于“长三角”的美味七七和壹桌网分别于4月和9月宣布暂停营业,一边是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巨头的进入与加持。有专家指出,生鲜电商的发展从盲目跟风进入到理性发展的时代,市场潜力依然存在。2017年将是生鲜电商们拼服务、拼供应链的差异化经营时代,生鲜产品品质和供应链管理是生鲜电商必须关注的两个问题。
二、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方式,目前每年有超过80%的农产品是经由全国4000多个农批市场进行分销。
然而,多年来农批市场里经营的客商基本都是以小农户、小商户为主,商家各进各的货,物流各送各的货,既浪费人力、物力、场地和运力,也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和城市交通拥堵。经营主体毋须在物流设施、技术和管理上有任何作为。尽管农批市场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但其在物流与仓储方面都长期滞后,生鲜农产品多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的形式为主,农产品损耗严重。电商的冲击加上人们消费需求的提升,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需要,甚至有不少农批市场难以经营乃至关门倒闭。由此,一些农批市场开始了自己的转型升级之路。有的农批市场开始试水电商,或与一些电商平台如阿里、京东及其他生鲜电商进行合作,或干脆自力更生,自建电商平台寻求出路;有的农批市场淘汰了小商户,着力扶持大中商户,打造特色农批品牌,将其市场规范化;也有农批市场开拓新的交易品类,打造一站式农批服务,如北京的盛华宏林批发市场,今年就在其原有的粮油水产批发的基础上新建其蔬果批发中心。
2017年,传统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关键是如何做。专家认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020模式趋势已经明朗,应借助“批发市场+互联网”实现转型,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和信息化手段,增加食品追溯功能,匹配仓储物流,实现电子化统一结算等。2017年及以后,农批市场与电商的结合会变得更加成熟,走向特色化、差异化之路,完全固守传统模式的农批市场则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三、订单农业风生水起
订单农业是指农户根据本身或其所在的专业合作社、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先行签定订单,然后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比起计划经济和传统农业先生产后找市场的做法,订单农业则为先找市场后生产,可以避免盲目生产,可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农业形式。
当前,“先找市场、再抓生产、产销挂钩,以销定产”为特征的订单农业,更是搭载“互联网+”的快车,与互联网逐步进行深度融合,给农业生产销售提供方便,为农民收益“保驾护航”。近年来,订单农业在全国多地盛行,为区域农业发展和地方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位于伊犁河谷西北部的新疆霍城县将订单农业发展作为发展农业产业的重要环节来抓,以订单合同促规模、以农产品品质拓市场,以订单农业增效益,其中惠远苗木公司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目前已与农户签订合同300多份,带动和辐射数千家农户致富;而在福建省连城县文亨镇,为推进精准脱贫工作,努力完善“龙头企业+农户”经营模式,依托润丰食品、金土地食品等两家地瓜干加工企业,当地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将种植春地瓜的27户在册精准扶贫户组织起来,与企业签订产销订单,确保贫困户增产增收。
尽管订单农业目前发展得风生水起,但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部分定单不能按期履约等诚信问题比较突出。此类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控的因素导致农产品减产,使订单不能如数完成或农民违约不卖给合同方;另一方面则是人为因素。防止农业生产“大起大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太小、太分散,容易出现“一哄而起”和“一哄而散”的现象,如此前发生的“蒜你狠”、“姜你军”、“向前葱”等情况。
专家指出,未来订单农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会进一步深化,但仅靠互联网和订单合同仍然约束不了市场“疯狂”的跌宕起伏。2017年,要进一步解决好农民组织化问题,需发展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组织,把大部分农业生产者纳入到理性差异化的轨道,发展各种基地、合作社、农企等,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有效协调供需之间的关系。
热点九
商业资本渗透整合加速,本土企业“走出去”开启海外并购新篇章
2016年,中国商业零售业的资本运作出现新花样。实体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略有减少,且开始朝多领域、泛商业、全产业链进军;而已成长为多业态、全渠道、多平台的巨型新零售企业,则依托各自的优势开始了互相投资、交叉融资等资本渗透式的新合作方式。
同时,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企业供应链升级、宽松资金面支持、对外投资简政放权、资产配置需求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众多商业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而未来在全球经济尚待复苏和中国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走出去”进行全球化布局。
一、资本融合加速,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10月初,沃尔玛宣布增持京东股份至10.8%,随后又以5千万美元战略投资京东旗下O2O平台新达达;此前6月份京东刚刚用15亿美元、接盘被沃尔玛收购的1号店。8月份,腾讯大幅增持京东,持股比例上升至21.25%,成为京东第一大股东。
另一联盟阿里与苏宁自2015年大手笔交叉持股以来,2016年6月淘宝282.33亿元认购成为苏宁云商第二大股东;11月,天猫超市生鲜独家运营商易果生鲜完成2亿美元融资;9月蚂蚁金服与春华资本共同向百胜中国投资4.6亿美元,且与百胜中国业务拆分同步进行。
就在线上线下两大联盟阵营逐渐形成,业内企业纷纷站队的同时,其他各领域实力巨头、区域大鳄们也并未固守原有疆土和领域。1月蘑菇街、美丽说按2:1对价以换股方式完成合作;4月茂业商业以支付现金方式购买维多利集团70%股权;7月,华润战略投资新美大再次进军线上市场;当月国美在线与大润发飞牛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0月,物美、步步高分别耗资31亿元、15.88亿元完成重庆百货定增,并成为其第二、第三大股东;同时锦江收购铂涛酒店于年初完成,并随后收购维也纳酒店;经济型酒店代表如家则被首旅收入囊中。
跨界先锋三胞集团在2015年最后一天增持王府井后,于2016年7月完成南京文交所30%股权的收购,旗下南京新百对山东脐血库、安康通、三胞国际的并购已获股东会通过,“零售+医疗养老”的跨界转型之路正火热进行。
商业领域并购,万达集团仍然稳坐头把交椅,4月、7月和10月份均有并购大手笔亮出,加之其近几年在影视、体育、电商、旅游等领域的连续性收购动作,万达的商业触角已由地产深入到服务业各领域。加上同样投资医疗的百大集团、进军医学美容界的服装企业朗姿、布局互联网专车的商业城,以并购、参股、入资等形式为主的资本运作,成为各大企业扩张商业版图、增强自身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捷径和首选。
专家认为,当前国内消费正处在转型期,市场整体增速放缓,一方面企业成本、业绩压力仍在提升,而新的利润空间却日渐狭窄,另一方面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优秀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而经营一般的企业未来压力更加明显。此时整合和被整合都成为双方水到渠成的共同选择:有能力获得资金的企业借此整合市场,没有足够资金的企业则通过重组的货币环境获得退出通道。
对阿里、万达、华润、京东等巨头企业来说,在其全产业链布局中,用资本方式并购收编上下游企业是其多年的战略部署,又有政策、市场、环境等各方面的共同推动,多重因素使得强者愈强、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对于茂业、物美、步步高、三胞等区域龙头来说,无论是在行业内进行资本渗透、择机收购,还是跨界开拓新消费领域,做深做强区域市场、提高品牌的区域渗透力成为企业的共同目标,未来这些企业对各自深耕区域内的整合优化也将持续。
对于线上线下的资本融合,专家们指出,电商与实体经过几年对抗、竞争后进入融合期,在新零售、大商业的概念下,线上线下界限愈发模糊,无论是流量还是用户获取成本都在提升,谁也不可能被取代,谁也不能单腿走路,而自己最想获取的资源往往就是对方的擅长优势。既然无法征服,那么彼此渗透、合作共赢成为双方的不二选择。而通过资本血液联姻的双方比起单纯业务合作更能开启线上线下优势共享新时代。
2017年,随着新消费时代到来和经济结构转型,内贸同业资本间的并购仍将延续,线上线下资本融合热度持续增加,商业零售领域向上下游、横向产业链的渗透扩张将更多。
二、“走出去”外面更精彩,商业企业海外并购掀起新高潮
2016年10月底,普华永道发布“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市场回顾与前瞻”,报告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达到创纪录的671宗,几乎是上年全年交易量的两倍,交易总金额逾1600亿美元。11月,商务部有关领导发表讲话证实,2016年中国企业、海外企业并购掀起新热潮。收购主体多元化,涉及行业和区域多样化。与往年更多关注矿产、能源领域不同,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方向正转向制造业、消费品等行业。
商业服务领域,本土企业出海收购涉及到体育、酒店、影视、服装、百货、品牌、养老等多个领域,走出去的资本无论是从财务投资、业务拓展,还是企业升级、全球战略布局角度考量,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心态更加开放、视野也更为高远。
在海外并购道路上服装品牌企业一直走在行业前列。一方面伴随着消费升级需求,本就巨大的中国市场对国际化品牌的需求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大多起源于加工、品牌代理的服饰企业已经逐渐从服装企业向时尚集团进军。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既能让国内企业实现品牌国际化、走向全球时尚前沿;同时还可以丰富自身品牌种类,获得国际知名品牌的文化背景、品牌的研发团队、相关技术支持以及国外市场渠道和网络。未来在消费升级、资本扩张和产业转型的驱动力下,服装行业海外并购将呈加速之势。
在酒店领域,作为地标性资产类物业,国内企业扎堆并购海外酒店的喜好并没改变,且在2016年更加火热。据汤森路透提供的数据,截至2016年11月3日中资跨境并购酒店和住宿业的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92.5亿美元,交易宗数达到17宗。而2015年的规模为18.4亿美元,14宗。海航、中国人寿投资和上海锦江集团等企业均有大笔交易成功。
专家分析,国内优质资产竞争激烈、回报率下行推动了海外投资;同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旅游服务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其增速是全球经济增速的2倍,吸引企业在此领域布局;对于本身就有旅游、酒店业务的中国商业企业来说,收购具有成熟运营经验的国际品牌和管理团队更有助于自身的提升和发展。
在两大领域海外并购消息频传的同时,也有企业走出去进行跨行业收购。例如苏宁约2.7亿欧元获得国际米兰俱乐部约70%股份;三胞集团则在今年完成了对以色列家政护理公司A.S. Nursing Company的收购;万达通过旗下AMC并购美国另一家电影院线卡麦克,7月又以9.21亿英镑并购欧洲第一大院线——Odeon&UCI院线,这是万达首次在欧洲的电影院线投资。
伴随近几年国内市场的并购重组,优质资产越发稀缺,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大量企业被出售,形成卖方市场,这就形成了并购双方的供需;而畅通的资本渠道也为企业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加之国家外管局对中国企业在海外真实并购业务的支持;同时,人民币汇率下行也有利于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和实现资产保值。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中国资本全球化的大趋势。当然我们也看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并不平坦,2016年仍有多起并购案例由于各种原因而暂停或放弃,给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出海经验。
海外并购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走向全球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发展的必经阶段。而基于现阶段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竞争态势,本土企业实现产业多元化、产业全球化、技术高级化的需求会愈加高涨,无论是企业升级、产业链拓展,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商业企业走向全球并购之道路。
热点十
融资上市和发展智能物流成为物流业热点,
商贸物流企业努力降低成本、下沉渠道
2016年“双11”再次凸显出了物流的重要性。在这次“双11”促销大战中,京东、阿里、唯品会、苏宁易购、国美在线等线上平台无一例外地将物流保障列入竞争焦点。物流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增长带来对物流配套需求的持续攀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1月20日发布报告,2016年1-10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87.2万亿元,增长6.1%。延续了2015年以来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1-10月社会物流总费用8.6万亿元,同比增长33%,比上年同期回落 0.7个百分点。报告指出,2016年全国物流需求增速平稳,结构调整效果明显,物流费用规模低速增长,运行效率提升,商贸物流需求持续增长,1-10月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54.2%。
那么,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物流行业的热点是什么呢?有哪些关键词能刻画即将出现的变化呢?
延续2016年的热点,民营物流公司上市将依然是2017年物流行业的关键词。2015年,圆通、中通分别在中美资本市场挂牌上市,开启了民营快递进军资本市场的征程。2017年,顺丰速运也有望完成借壳上市的所有流程,以上千亿的高估值登陆A股市场。与此同时,申通、百世、汇通等快递公司的上市计划也已经展开。另外,综合性物流公司德邦物流的上市道路也接近水到渠成,挂牌指日可待。
民营物流企业谋求上市,既是为追求更远大的发展目标,也是为在尚处风口之时拿到融资的高估值,并在快递物流业整体增幅逐渐下滑的大势中尽早做好抵御寒风的准备。物流包括快递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已经呈现增速下降的迹象。整体增幅下滑带来的结果必然是行业洗牌,竞争将日趋激烈。上市融资备好充足的弹药以确保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
智能物流也将成为2017年物流关键词。2016年“双11”期间,京东集团在北京、西安等四个城市同时推出了无人机和无人车送货,充分展示了科技为物流业变革所带来的无限可能。京东还宣布,将在2017年春节后开建首个无人仓库,全面打造智能物流体系。与此同时,申通、阿里、顺丰等也在“双11”期间亮出了机器人在仓储自动化方面的应用成果,阿里巴巴也宣布将无人仓建设列入2017年的计划之中。可以预计,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智能物流有望成为各大物流公司竞相角逐的新重点。
技术进步为物流行业的升级换代带来广泛机遇,应用高科技和互联网技术打造智慧物流生态圈将成为2017年的热点。如果说阿里的菜鸟物流体系开创了物流生态圈建设之先河的话,那么,在2017年,更多企业的介入以及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将使得智慧物流生态圈的建设成为潮流。2016年11月在浙江乌镇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通过大手笔收购兼并快速完成了互联网转型的传统线下批发市场运营商卓尔集团,推出了打造万亿智能交易生态圈的战略。该集团将以商品交易为原点,贯穿物流、金融、数据、软件、服务,打造全球化智能交易生态圈。在这个规划中,物流是重中之重,成为卓尔集团新的生意模式中的最重要发力点。该集团还特别推出了全国版的货运信息平台,以期通过分享经济的模式“让天下没有难发的货”。有统计数据显示,类似的货运信息平台在国内已经有200多个。随着各种智慧物流生态圈的推出,通过大浪淘沙,相信其中的佼佼者将会凸现出来。
发展智慧物流也是国家政策推动的重点。《国内贸易流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鼓励流通企业应用射频识别、传感器、卫星导航、智能投递等现代技术,建立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发展自动化物流仓储中心;推动物流园区、仓储中心、配送中心建立智慧化物流分拨调配系统,加强人员、货源、车源和物流服务信息有效匹配,促进智慧物流发展。”
降低物流成本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其中,物流标准化是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路径。有机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开展商贸物流标准化专项行动,重点企业提升装卸货效率3倍以上、货损率降低20%-70%、综合物流成本平均降低10%。目前的现状是,行业标准化多年来推行缓慢,尤其是干线物流难以标准化成为行业的主要痛点,也是制约物流效率提升的一大瓶颈。在刚刚发布的《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物流标准化。“加强标准宣贯,结合流通基础设施、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流通大数据等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流通标准化示范,鼓励和支持更多地区和企业开展标准化应用项目。”2016年,商务部发布了《托盘共用系统运营管理规范》等7项物流领域行业标准,进一步完善商贸物流标准体系。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企业意识的提升以及技术的推动,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物流标准化有望成为行业热词。
渠道下沉成为商贸流通业的一个趋势。无论线下商贸企业还是线上电商, 都把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列入市场布局的重点。弥补农村物流短板,面向广大农村市场建立更加广泛的物流覆盖网络成为必然。《内贸“十三五”规划》提出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围绕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部署,推进“三区四带”大流通网络和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畅通城乡双向流通渠道,促进城乡内贸流通协调发展,形成区域互补、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规划》特别指出,“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下乡,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送网络,提高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完善农资流通网络,鼓励农资配送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对接,推进农资配送中心建设,开展农资配送直供服务”。种种迹象表明,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下,“到农村去”,或将成为2017年商贸物流的一个重点。
责任编辑: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