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建的莫桑比克马普托跨海大桥 王腾摄/本刊
始于2000年的中非合作论坛迄今已走过18年。18年来,中非合作成绩斐然,论坛成为中国提倡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先行者,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积极、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引领国际对非合作、提升南南合作的一面旗帜。 9月3~4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三次峰会暨第七届部长级会议将在北京召开。基于以往发展成就,中非合作论坛将提出更多促进中非合作和非洲发展的重大务实举措,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再添新动力。 论坛18年硕果累累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开展集体磋商和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和平台,推动中非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中非合作硕果累累。 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北京部长级会议主要出台了四项举措:中国将继续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减免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债务;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中国企业赴非投资;设立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 2003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中国继续增加对非援助,三年内为非洲培训1万名各类人才;对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进入中国市场给予免关税待遇;扩展旅游合作;促进民间交流和往来。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布八项政策措施:中国扩大对非援助规模;三年内向非洲提供50亿美元两优贷款;成立中非发展基金鼓励中国企业赴非投资;援建“非盟”总部会议中心;免除有关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债务;进一步向非洲产品开放中国市场;在非洲共建3~5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三年内为非洲培养培训1.5万名各类人才等。 2009年11月,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中非建立应对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启动“中非科技伙伴计划”;设立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免除有关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债务;给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95%的产品免关税待遇;提高非洲实现粮食安全能力;提供医疗设备和抗疟物资,培训3000名医护人员;援建50所中非友好学校,三年内为非洲培训2万名各类人才;启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等。 2012年7月,论坛在北京举行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中国决定向非洲提供优惠贷款重点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各领域对非援助;支持非洲一体化建设;倡议开展“中非民间友好行动”;发起“中非和平安全合作伙伴倡议”。 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举行,双方决定实施“十大合作计划”,涉及非洲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绿色发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减贫惠民、公共卫生、人文交流、和平与安全等领域。“十大合作计划”全方位地展现和概括了中非在各个领域的合作现状和深度。 中非合作论坛成果远不止于历届会议上有关成果和举措的落实。它带动和促进中非关系在更广阔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中非高层互访更加频繁,政治互信和战略协调水平不断提高。中非领导人共商国是,加强战略引领,充实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与非洲发展的联动效应日益凸显。中国对非贸易和投资直接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非洲资源类出口产品的价格,并降低了非洲市场上消费品的价格。中国对非洲基础设施、制造业和建筑等领域的投融资正在逐步改变非洲大陆的面貌和城市的天际线。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非日益广泛而密切的人文交流也在促进中非的相互了解和认知,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夯实民意基础。 尊重非洲国家发展诉求 历届中非合作论坛推出的合作举措覆盖面广,充分满足和尊重非洲国家发展关切与诉求。 首先,中国多次免除非洲有关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欠华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减轻了非洲国家的债务负担。 其次,中非合作论坛高度重视培训非洲人力资源,帮助非洲国家改善教育基础设施。非洲国家来华参加各类培训项目的官员和技术人员越来越多。中国为非洲留学生提供的政府奖学金名额也不断增加。 再次,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提高非洲实现粮食安全的能力。中非合作论坛为非洲国家至少援建了3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向非洲派遣了百余批农业技术专家组,帮助非洲培养农技人员。 第四,深化中非医疗卫生合作,维护非洲民众健康。中非合作论坛至少为非洲援建了30所医院和30个抗疟中心,多批次提供各类医疗设备和抗疟药品。中方医务人员在非洲开展“光明行”活动,为非洲白内障患者提供相关免费治疗。2016年以来,中国还参与非洲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支持中非各20所医院开展示范合作,加强非洲医院专业科室建设,鼓励中国企业赴非洲开展药品本地化生产,提高药品在非洲的可及性。 第五,促进中非贸易平衡,不断开放中国市场。中国已承诺向与我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95%的产品提供免关税待遇。中国还在众多非洲国家实施贸易促进援助项目,支持非洲改善内外贸易和投资条件,帮助非洲提高海关、质检、税务等执法能力,开展标准化和认证认可、电子商务等领域合作。 第六,不断扩大对非投融资规模,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中国企业赴非投资兴业,助力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中非合作论坛为非洲提供两优贷款额度,设立了中非发展基金、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和中非产能合作基金。 第七,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夯实中非合作民意基础。中非人员往来频繁,直航路线增多,旅游合作方兴未艾。文化节、艺术节、电影电视周、青年联欢节等人文合作形式多样。青年志愿者、学者、智库、新闻记者、科技工作者和工青妇等日益广泛的专业人士和民间团体均已加入到中非合作的洪流。 第八,建设性介入非洲和平与安全事务。中非合作论坛倡导“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理念,支持非洲独立自主解决内部冲突,赞赏“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中国支持非盟在非洲开展维和行动,助力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承诺继续参与联合国在非维和行动,支持非洲国防、反恐、防暴、海关监管和移民管控等方面能力建设。 中国为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惠贷款的出发点,是帮助非洲打破资金、人才和基础设施匮乏的发展瓶颈,帮助非洲改善投资环境。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也是各国发展的普遍经验。中国的政策初衷是通过自身发展带动非洲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环顾全球,有诚意帮助非洲应对发展挑战的国际对非合作机制并不多,有能力帮助非洲破解发展瓶颈的国家也不多。 引领中非合作和国际对非合作 诚如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所言,今天中非合作论坛已成为中非合作的响亮品牌,也成为引领国际对非合作、提升南南合作的一面旗帜。 首先,中非合作论坛有力推动了中非整体合作的迅猛发展,使中非关系举世瞩目。它深化了中非传统友谊和政治互信,引领中非关系全方位发展。中国已连续九年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是非洲最重要的外部投融资来源国之一,是非洲交通和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贡献者,带动中非共建了诸多经贸合作区和工业园区,支持了非洲工业化和经济多元化进程。 中非合作大家庭成员不断扩大。2000年,有8个非洲国家未与中国建交或复交。2003年以来,利比里亚、塞内加尔、乍得、马拉维、南苏丹、冈比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先后与中国复交。2018年5月26日,布基纳法索与中国复交。 其次,中非合作论坛成功探索了中国多边外交合作机制。中非合作论坛是中非之间创新交往与合作模式的典范。从筹办论坛开始,中国就一直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中非一起商量、一起做事和一起受益。中非合作论坛为中国后来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中阿合作论坛和中拉合作论坛等多边机制提供了有益经验。 再次,论坛显著提高了非洲的国际地位,并开始引领国际对非合作。论坛重塑了国际对非合作范式和规则,为非洲提供了另一种新型伙伴关系。中国对非政策讲究“真实亲诚”,助力非洲拥有更多自主选择权。受中非合作论坛影响和带动,韩国、巴西、印度、土耳其和伊朗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加强了对非合作,举办类似论坛或峰会。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受到论坛务实行动的冲击,加大了对非洲的关注和投入力度,并开始部分调整各自对非政策,以便增强自身对非合作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中非合作论坛使非洲国家见证了另外一种对非政策和发展模式,并切实从中受益。中国始终尊重非洲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对非洲各国平等相待,并一直致力于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对非洲发展的贡献看得见摸得着,使非洲拥有更多国际合作伙伴与自主选择权。 最后,论坛还促进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改善了全球治理。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倡导的“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践行者。人类历史上的国际关系充斥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以实力和强权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关系中,强者视平等为无物。中非关系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可谓国际关系的楷模,代表着国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非洲的发展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国际社会建立更加公正合理全球治理体系的努力,离不开非洲的和平与发展。论坛对非洲发展的贡献,即是对人类共同发展和改善全球治理的贡献。 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范,有助于非洲的发展壮大和全球南北关系的平衡。在中非合作论坛带动下,联合国、G20和金砖国家等国际机制更加重视非洲议题。 中非合作前景广阔 展望未来,中非合作论坛发展前景异常广阔。中非深化互利共赢合作是历史的潮流和时代的呼唤。在坚持以往有效合作路径的基础上,论坛可继续加强机制建设,促进中非合作提质增效,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 首先,进一步加深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强化发展战略和政策对接,巩固执政党能力建设合作。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积累了丰富的治理和发展经验。中国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丰富了国家治理学说,给世界上那些希望既加快发展又能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和选择。治国理政交流是中非加强发展战略对接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非洲国家提高执政党能力建设,更好解决非洲国家在政策制定和执政效能等方面面临的挑战。 其次,进一步加强中非投融资合作,鼓励直接投资和建设运营一体化,努力破解非洲债务难题。几乎所有后发国家在发展初期都缺乏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中国在成功利用外国投融资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可与非洲分享有关做法,帮助非洲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最后,牢牢把握中非合作的国际话语权。中非双方政府、学者和媒体应加大合力,向全世界讲述中非合作全面而真实的故事,欢迎第三方提出建设性批评意见,但坚决反击缺乏事实依据的抹黑和指责,为中非深化合作和共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研究所副所长)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