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3: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评价
第一组:主持人喻平 吴蕾
介绍主持人喻进教授
常州市第二中学 数学:王强
现在课堂中给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多,公开课可能多一些,学生的活动可以在例题的讲解中穿插一些活动,也可以是作业讲评课,大部分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评价现在也是基本上以教师评价为主,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难以实现。
喻教授:
有高中学科特色,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更多的思维活动,不仅是思维活动,可以是动作、行为(小学居多),中学也可以是动作性的动手操作,但高中很难,学生可能不喜欢,也可以是认知行为,探究性活动的设计,师生互动,也可以是非认知非智力的活动,活动应该是系统的。很想了解一线教师是如何操作的。
北郊初中 数学:庄晓华
班级文化建设和课堂教学,小组活动的尝试,要做好活动,要有预设,孩子个人的预设(预习),翻转的课堂,作微视频,小组分工4—6人小组,如何组织,强弱的互动,1对1的帮助效果并不明显,活动的目标也不够明确,方式也不准确,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评价最为困惑,个人、小组、老师的评价,活动如何开展,在何种课型中展开更为有效?
喻教授:
活动的目标,根本的目标应该是教学目标,回到根本过于表演化的效果不佳,评价应该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的参与度,对知识了解的情况,不能为活动而活动,形式:应该多样化,数学中的合作学习可能不是最好,更多的需要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前提应该是独立思考,预习的效果教师不了解。
活动课评价的要素,要贯穿于整个活动中,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反馈就是一种评价,要对活动本身评价也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方式:师评、学生评、小组互评。
为什么复习课学生活动更有效,精讲多练,新授课可以探究,可以作为一个确定的主题。
实验初中 生物:成黎
理科活动的活动困或:准备较好过于匆忙,形成理想的小组很困难,理科的专题复习和讲评,互助后可以在组内解决。
喻教授:
合作学习,2—3人较为理想,不应模式化,不应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
二十四中 历史:高小丽
历史的活动探究设计很多,绘画、表演、唱歌、学生上课教师点评。历史学科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效果很好。
喻教授:
历史学科很适合学生活动,小组汇报,可以很生动。可以写成文章或案例。
常州市第二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吴 蕾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是难点。
喻教授:
(一)本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较为混乱,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来自行为主义,过程与方法目标来自认知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自人本主义,三种理论有矛盾,还有建构主义、多智元理论等。
(二)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发生了变化,如:过程与结果、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证实与证伪。
(三)有新教材,新课程标准,但用了旧标准,成长档案袋,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升学没有作用,标准不统一,高考的标准仍然是一维的知识与技能。
朝阳中学 数学:李维
我是由一堂课引发了对这一主题的兴趣,一次数学课,活动花了25分钟时间,讲解了10分钟,15钟训练,问题是有的通过经验积累达到了效果,有的没有通过经验积累也能达到,或者有的通过经验积累也达不到效果。这怎么看待?
喻教授:
评价不能狭隘,不能以知识的掌握为唯一的标准,机械的掌握理和理解基础上的掌握,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要看学生的思维有没有提高,能力有没有提高。
北郊高中 英语:诸炼
高三教学与高一有很大的区别,活动课的形式往往会不考虑到目标的达成。
我的操作:如奥运会主题,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小测试,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可以教师更多地考虑活动的设计而不能重视评价。
喻教授:
评价的原则,首先要围绕教学目标,其次要关注知识理解的情况,再次思维的发展,即能力的发展。评价一般用测量的方法,也可以用参考对话的方法。
勤业中学 政治:阚玉英
勤业中学的“展评学习法”,案例:消费者合法权益,课前收集案例,课上分析,有争议有思辩性,不是每堂课都适合这样的活动,活动对师生的要求比较高。
北郊高中 地理:钱志栋
教学中很少有显性的学生活动。高一课时学,学生课后活动,时间空间小,学生素质较差,以教师设计的为主。
设计了“双城记”的活动,徐州与常州的比较,不能满足于资料的查找,要用人文的因素和富有教师特色的因素来彰显学科的魅力。
省中 地理:孙超
用同题异构的方式来组织活动、来评价活动,地理是介乎人文与科学之间的学科。
活动设计时,两个出发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 总之要让学生动起来。
喻教授:
1、要重视学生活动,这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从先教后学转向先做后教。
2、辩证地看待学生活动,不能视作万能的通用的要选?要多方面看待活动,既有智力的也有非智力的,也有
3、多元化的评估,评价活动本身,也要评价结果,沙龙活动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提出一些问题,来进行研究,并形成一些成果。
提出十个由此主题引发的问题,可以深入研究形成论文。
(一)不同的课堂教学的效果差异的研究
(二)如何开发适合学生课堂活动的课程资源
(三)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课堂活动设计的差异
(四)不同学科学生课堂活动设计的特殊性
(五)活动课与讲授课教学效果究竟有何差异
(六)哪些教学内容最适合活动教学
(七)与学生活动相匹配的作业练习设计
(八)活动教学有利于优、中、差生哪个层次
(九)教师的信念,对学生活动教学设计的影响
(十)有效活动教学探讨
第二组:主持人:赵中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王渺一(市体育教研员、特级教师、教授)
活动时间:5月18日上午9:00-11:00
出席人数:33人(满员)
王渺一主持:各位老师上午好!首先感谢各位老师放弃周六休息,来参加常州教研室一年一度举办的教学沙龙活动。常州教研室自07年举行首届优秀教师教学沙龙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受到了教师们的热烈欢迎。教学沙龙活动,采取一线教师自主选题、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老师对话,专家点评的形式。引领全市中小学教师对课改中的热点问题深度对话。教学沙龙是我市教师智慧共享相互交流的平台,也是教师之间思想碰撞和展示个性的场所,特别是经过专家教授们的参与点评,提升了教学沙龙的学术品位,为大家提供了高层次的引领,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领悟和专业成长。今天本组沙龙的主题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评价”,下面请老师们踊跃发言。
教师交流讨论部分:
1、正衡中学(数学余娜)
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应以生活问题引入,例如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2)创新方式设计,例举孙悟空、猪八戒吃西瓜(3)让学生依据法则自编选择题 (4)探究性的问题以合作学习方式为主,倡导对复杂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加以解决。
2、正衡中学(数学曹婕)
有关评价:对于正确优秀的学生肯定激励要有度;对于错误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空间、耐心的等待并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错误。
王渺一教授对于以上两位老师的发言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谈到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教学的关键点,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准确把握教学的量和度。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的层次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开放,选择一些难易适度、形式活跃,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材料。
3、局小(数学王晓霞)
在研究教学活动经验方面,以小学数学而言,希望学生在活动设计中积累活动经验。而教师设计活动应当依据(1)活动是否与数学有关,能否更数学化一些?(2)活动是否与经历有关,学生获得的经验应当是正相关的。
在评价方面,我们需要明确几个问题活动的设计是唯活动至上、唯操作探究至上、唯小组合作至上,还是唯情境生活至上?
赵中建教授对王小霞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上,钻研的态度和深入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王老师的发言为大家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真正的做到了探究课堂中对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所出现的问题。他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与教师任教的本学科知识有关,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另外,赵教授为大家推荐书籍《21世纪技能:为我们生存的时代而学习》,号召大家学习创新、学习信息技术技能、学习媒体素养技能,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发展。
4、实验初中(生物童媛)
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应该(1)了解学情、找准切入点:设计的活动不是越多越丰富,应该适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注重“精、好、品”,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点,另外,经验是积累起来的,学习活动是否是学生喜欢的、需要的,要让学生觉得这个活动很重要。(2)好课关键是看评价,跨学科听评课有助于年轻教师的成长。
赵中建教授对童老师的观点表示赞同,并认为学习活动是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的,设计活动应当首先确立活动的目标,包括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及情感的体验,活动目标应当适合学生的发展,定位在最近发展区内;其次,活动的展开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活动材料及工具的提供,活动氛围的渲染和创设,活动空间的布置,活动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的程度等;最后,设计选择符合活动内容及年龄特征的活动形式:一是按活动的组织形式分为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整班集体学习,二是按动态类型分为操作活动、研讨活动、交流活动、游戏活动等。
当然任何学习活动的设计都应当注重关注个体的差异,重视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发展。
5、新闸中学(数学杨辉)
课堂应当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提升学生的成就感,我在班级里就以学生的名字来命名做题的方法,有效的刺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赋予学生一定的自豪感,是的学生更乐于投入学习。对于进步的学生进行积极且中肯的评价,对待还需努力的同学进行不同的鼓励刺激,长期关注,有效提高。
6、实验小学(体育芦鹏)
课堂活动的设计应当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适合学生需要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对于评价应当注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王渺一教授认为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念就会有不同的学习活动评价,当前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升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注重构建一种新型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评价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学生的学习状态、接受知识的形态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三个方面,学生的学习状态当作为学生学习活动评价的聚焦点。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还应遵从评价的三个指标,即观念新、思维活、效果实。
7、五中(地理张海霞)
在活动的设计方面,(1)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年龄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阶段不一样,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一样(2)重视学生的班风、学风、性格,让教学活动学而不乱(3)适合教学的需要:a、宽容失败,如学生自主设计晨会活动,将“逃离古庙”游戏运用其中,思维的宽度很大。b、举办青春志、中国梦活动,激励学生去努力、去拼搏
另外,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符合《课标》的目标,公开课与常态课建议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让常态课无限接近于公开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评价方面,评价的主体应当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主。重视积累学生的青春思维及拼搏过程,有效评价学生的努力与成长。
赵中建教授对五中老师的发言非常认同,他认为一堂课可能没有设计活动更会精彩,并且建议大家能否将设计活动放大与整个学期、整个学年的教学活动中去,并合理科学的运用PDCA(P=计划;D=做;C=检查;A=再活动)技术,对所教学科的情况进行反思,强调数字学习在当今教育的重要性。
实验中学(生物童媛)补充:不能带着常态课就可以随意进入课堂;提议教研员评课与第三方评课相结合
王渺一教授就公开课与常态课的问题表示,备课比补课更重要,常态课教学中,通过不断反思,积累出公开课的元素,公开课是一种积累,例如:金坛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李长志认为,自己特级教师是备课备出来的,公开课能够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能力,形成教学风格,今天我们会场的学习氛围很热烈,下面,大家接着讨论。
9、第三中学(英语张婷婷)认为:课堂的设计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与自我效能感。如英语课文的背诵,要提升关键词,用活动来引导以说为主,转述内容并给予相应的加分鼓励,这样的活动设计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变得更生动了。
10、兰陵中学(英语王鸿志)就张婷婷老师的看法进行了补充,他认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还应该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敢于说;让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多参与课堂活动。
王渺一教授指出多样化、有效性的主体活动方式可以采用交往型活动方式、体验型活动方式和创新型活动方式,教师在其中要“会领导”,即领导、诱导、引导、自导。会领导还应让学生做到五个明确:明确目标、明确活动内容、明确活动要求、明确活动形式、明确操作步骤。此外,教师还应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善于发现学生内心的世界;善于倾听学生对参与活动的内心感受反馈;善于赏识好孩子的优势,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善于宽容目前对学习还有困难的学生。
11、省常中(信息技术俞斌)
(1)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适时的指导
(2)小组合作学习基于学生发展不均衡而设计的,让不同类的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3)多元化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
12、二十四中(数学周叶)
一、活动的设计:1、要考虑活动设计的有效性2、小组合作形式要重点设计
二、基于评价:1、针对性评价2、生生评价3、鼓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赵中建教授认为在评价时应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教学评价的多样性是一个更高的、以人为本的要求,建议使用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形式和方法。
13、勤业中学(历史尹嘉舟)
历史课中提供恰当的情境,教师需要了解学情,如何使得教学活动设计更有效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面对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还应注重设计活动时的侧重,保证让每一位学生受益!
赵中建教授小结:整个学习活动设计与评价要放大到整门课程的设计中,运用PDCA技术来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进行反思,教师要充分学习数字技术,提高教学手段;学习活动的设计可以整合到综合学科;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提升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会与人合作的能力。
王教授作结束语:老师们:很感谢大家今天的精彩发言,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如何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是我们坚守阵地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尊重差异、探究体验、革新手段、评价改革这六项教学策略,用学生的思路设计课,把知识教出情趣来,坚守学生立场,扩大参与面,回归本学科并且用生活丰富课堂,都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追求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是课堂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检测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教学规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式,科学的运用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在教学活动中认识自己、超越自己!今天我们相会于此,共商彼此在课堂教学中的点滴问题,智慧共享,相信大家今天也会有很多感慨和收获,祝愿大家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再接再厉,再创辉煌!今天的沙龙研讨活动到此结束!
再次感谢赵中建教授亲临我们组的指导!
第三组
主持人:刘良华教授、徐淮源主任
徐主任首先为今天的学术沙龙拉开了帷幕,他让每位到场的老师自我介绍并对今天的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期待。以下是整个活动的详细过程,主要是老师在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和感悟。
花园中学袁云霞老师(历史):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三串式模块教学:(1.任务串,2.活动串,3.反馈串),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成效。
刘教授:很好!每个环节关键是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内容,可以用自己的一些名词表示相应环节的关键字,这样可能更贴切、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任务串环节可改为“学习的困惑”、“教学目标”等,活动串环节可以改为“学生发言”、“百家讲坛”、“百家争鸣”、“学生声音”等,反馈串环节是对整节课的评价,三串式模块教学可以改为“三段式模块教学”、“三个程序模块教学”、“三步骤模块教学”等。
联系到有效教学,刘教授给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在教学改革中不要追求创新,要追求真理,不要追求特色,要追求有效的经验。
建议二:以历史教学为例,有效教学是从知识学习走向有主见的学习、有思想的交流。
以历史事件为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般认为是什么(庸常)、还有没有别的观点(独特见解)、如果考试我们该怎么答题(最高境界)如分析下列历史事件:王安石变法、二战希特勒是如何崛起的等。
(1)你怎么看这历史事件
(2)还有什么观点
(3)考试能怎么考、考了如何答。
北郊初级中学陆慧老师(数学):在《三角形相似》公开课的过程中,从课本导入入手,让学生用刻度尺量课本图上距离并将其与实际距离比较,从而引入相似图形中对应线段成比例的概念,测量上的误差导致学生纠结与测量这一环节,导致本节课引入没有亮点,自认为设计失败。困惑:如何设计才能激发学生兴趣?
徐主任:实验是有误差的,包括书在印刷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直尺刻度可能存在误差(尽可能使用高精确度的测量工具),测量的人水平可能不到位。若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挺好的,不妨在下一个班级或下一次教学中,在原来的教学设计基础上加以改进,好则用之,不好则改进。
常州市第二中学许兵老师(数学):教学实践中的知识要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不能把课本的例子照搬,因测量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可以给出相应图形的距离长度,让学生去探究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关系,相似才是本节课的主题和重点,所以新课引入要恰到好处,不能偏离主题。
刘教授给出以下建议:
建议三:要成为一个好老师,成为一个会举例子的老师。
建议四:一个好例子成就一堂好课(活动设计),要学会举例子拯救课堂。
建议五:把数学还原到生活。
徐主任: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出发,低级数学是生活数学,高级数学是与生活几乎无关的观念数学。先要有生活数学,再有观念数学。
建议六:尽快从老师引导学生兴趣转变为学生引起老师的教学兴趣(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课堂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预习将要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出预习中的困惑,教师再根据学生所在的问题加以引导和阐述。
清潭中学王晨旭老师(英语):英语教学上的困惑是初中生对学英语一点不感兴趣。在一次课堂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回家找出常州的老照片,并将其与现状作对比,以小组为单位,对比讨论中很激烈,评价时只有我一个人,学生没有任何的评价,这是令我很困惑的地方。
刘教授给出以下建议:
建议七:小组学习是个体学习的辅助环节、补充环节。它不能代替自身学习的过程。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想想,我们自己知识的获得,也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学习,而并非是小组学习的结果。
建议八:独立的自学是有效教学的终极目标。
建议九:引领学生独立的自学,不能让学生依附老师。人的依附主要有两种:人对物得依附,人对人的依附。
建议十:英语最有效的学习是听领先(从听开始)。看英文版的肥皂剧(推荐影片《成长的烦恼》、《老友记》)是英语成长的一条捷径。
小学推荐《成长的烦恼》,初中推荐《走遍美国》,高中《老友记》。
建议十一:尽快从英语知识教学到英语文化教学,好的外语老师把学生培养成崇洋媚外的人。
建议十二:尽快从英语文化教学到跨文化的教学,将多种文化对比教学。
建议十三:三十岁前如果不崇洋媚外,这个人没出息,三、四十岁还崇洋媚外,这个人更没有出息。
建议十四:外语老师向语文老师学,语文老师向母亲学习,母亲都是外语的教师天才。
建议十五:尽快从知识点教学向整体教学(系统教学)。
同济中学陈庆老师(物理)发言:现阶段我们学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对小组活动的评价方案有待进一步的确定和持续下去。
徐主任最后再次点出本次沙龙主题中的三个关键词:学生、设计、评价。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理解为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设计以及对活动的评价;二是理解为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活动设计以及对设计的评价。
第四组
主持人:彭正梅、徐傲林
一、问题研究的价值
纵观当前课堂教学的情况,由于应试教育的作用,基本仍停留在“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的模式上,其表现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记忆,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考试成绩,忽视整体素质发展等。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实施一种以“发展为本位,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对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为特征的传统教育的一次革命。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中指出,素质教育的内涵可用“三个发展”得以概括,即学生的全体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主动发展。课堂教学中,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来实现。为此,教育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精心设计出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意义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素质的发展。
二、教师存在的困惑
1、学习目标的制定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实际发展这个点上,可是如何才能制定合理的、适合学生实情的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目标呢?另外情感目标的达成如何通过活动的有效设计来真正实现呢?
2、在小组活动的展示环节,普遍存在一部分同学被代表的现象。如何才能避免或减少部分学生霸占话语权的情况?如果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话语权的话,活动的时间和学习目标之间就会出现冲突,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3、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因为活动时间过长,导致教学进度难以完成,对一些优秀学生的“提优”课堂中难以落实到位。所以,活动和知识达成怎样统一起来一直是个比较大的困惑!
4、在英语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三分之一的学生学习困难,如何让这部分学生有效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有所发展呢?
5、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经常采用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如何才能让评价体现平等和公正?对学生互评的形式和目的有困惑。
6、如何建立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便于教师统计分析的评价机制?
三、学校进行的尝试
目前,常州很多学校都针对各自学生的实际开展了相应的课堂转型的探索和实践。诸如翻转课堂、尝试教学法、展评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法等模式。这些模式可以说都力求体现“发展为本位,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已经开始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这种课堂环境的重组和优化,很大地程度上推进了课改的深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
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例。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了如小组汇报由谁发言;小组合作时优生出现“霸主”地位;差生在合作中无所事事;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加分问题;课堂时间不够用,完不成教学任务等等。
怎样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综合起来有以下尝试:
1、教会学生合作技能
老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
(1)、让学生学会谦让。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明白,合作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要给其他学生考虑的时间,尽量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然后再补充,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出来,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2)、让学生学会倾听。低年级学习总是急于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总是怕别人听不到自己的想法,于是大声喊叫,造成课堂上一片喧哗。要教会学生静静地听别人说,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再发言,不要和别人抢话,边听边思考:他想的和我想的有什么不同,谁的有道理?谁的想法更巧妙……
2、制定明确的协作分工
小组合作首先要让小组成员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免小组交流盲目从众的现象。小组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发言人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3、展开及时的交流、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一些收获会不断的出现,为了保证小组的有效合作,发挥集体的作用,要及时组织交流,对合作表现好的小组要及时表扬。可以采取了积分制,每组的四名学生按学生成绩由优到差依次排为一号、二号、……四号同学,发言人是几号同学,就加几分,这样就避免了总是优生抢先回答,差生没机会回答的问题,而且为了让小组加分,小组长会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指定本组的发言人,尽可能让自己组加分最多。每节课评出优胜小组,每周都评比出周冠军组。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高了。
四、活动达成的共识
1、活动课程与学术课程同样重要。活动的设计不在于学术的成长,在于课程和学生的成长。情感目标虽然很难测量,但是情感(如礼貌性、能学会尊重、倾听别人)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处一个好的人,是要培养“积极公民”,要具备良好的个性。
2、学生如何去学和学什么同样重要。要立足实际构建教学流程,报纸不同学生都有发展,合理预设和选用教学策略,落实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课程的“创生”和“情境”设计。通过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和结果是紧密相连的。
3、认知的最大成长来源于社会的交往。我们学校很多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所接受的教育只强调知识的传递,学习方式都是别人灌输的。在这样环境中“生产”出来的学生自主性较差,学习被动,很难有创新。而主动性好的更容易找到自己的方向,从而走向成功。人类的创新的思维来源于交往,儿童的成长需要社会能力,如果缺少很难成功。
4、作为教师,应该更多地了解学生。“笨”的教师往往是好教师,因为他们知道笨的孩子是怎么学习的,更能体会笨孩子学习过程的不易,所以更能产生对笨孩子的同情心。作为教师要多看看学生的家庭是怎样的,特别是对有问题的孩子,可以适当地邀请家长对家庭做些改变,以适合孩子更好地成长。
5、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学生学习上的规范性很多来源于教师的影响。
第五组
主持人:周文叶(华东师大博士)
梁增红(常州市初中语文兼职教研员)
记 录:许国平(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本组有16位老师到会。先后有7位老师做了发言。周文叶博士和梁增红老师分别就组员的讨论做了点评,并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首先由梁增红老师介绍了华师大博士周文叶博士,然后自由发言。
发言摘要:
周文叶博士先进行了理论阐释,就什么是“学生活动的设计与评价”谈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周博士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教了,学生学了吗?”二是“学生学了,确保学生会了吗?”进而提出,课堂是学生在学习,而不是教师在表演,要让学生是在“真学习”,她给大家一个关于学习活动设计的金字塔,其中提到学习方式与学习效果,被动学习分为:听讲(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讨论(50%),实验(75%),教授他人(90%)。得出的结论是,学习,需要让学生在说中学,做中学,教中学,而且要能与目标关联,让学生有过程经历,指向学科关键能力。
雕庄中学崔伟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在学校生源质量比较差的情况下,教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有所作为,让学生思考、互动,促进学习的有效?具有同样生源的同济中学傅晟老师认为:学校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我在课堂上做了一些尝试,让优秀生来教落后生,效果挺好的。
周博士:你做这个实验有多长时间了,效果如何?
傅晟:已经有一学期多了,效果目前还未显现出来,但我相信会有的。我们有一些举措,来激励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比如,给那些主动参与者加分。
周博士:也就是以评价方式来促进和引领活动。
省常中的董焱老师则从英语教学的角度,以及自己赴国外担任汉语教师的经历指出,学生的活动设计,应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而不是某一个阶段的任务,有些外来工子弟的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很强呢,有时生源也不是唯一的因素。她认为,英语学科更需要实践探寻,每种学习方式都不可或缺,与课型和学习任务有关,与学情有关,与学科特点有关。比如,创设情境,在英语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她还介绍了省中的“生生交流互动”的活动设计,给教学带来的极大影响。对此,周博士认为,国内外的学情和国情有很多差异,活动设计有一定的困难,但肯定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有发展。
市北实验初中的彭维坚老师,结合自己任教蓝天班的历史课的经历指出,对学情的分析,当然是活动设计的第一要素,但是,我们可以放低要求,因人而异,不求全责备,就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自信。他对当前的一些“小组活动”之内的形式提出了批评,认为小组活动受人数、座位分布、调控班级纪律等方面的影响,效果未必好。另外,小卡片式的做法,也是形式主义严重。梁增红老师认为,无论是什么活动,都要力避形式主义,要考虑到活动是否真的有实效,小组讨论更需要改善,而不是取消。
市北实验初中的徐青老师从自己所任教的劳技课谈了自己的体会,她认为,劳技学习不仅是学技术,更重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能力。而在这个活动中,“小老师”的作业不可忽视。
新闸中学交流到勤业中学的徐雪梅老师,以自己所实践的“展评学习法”,汇报了自己在勤业中学学习中进行“前端学习”带动课堂教学变革的举措。她认为,前端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上生生互动,老师不介入,会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她也介绍了自己借助外力,刺激和调动学生主动发言的方法。周博士追问,你这样做,跟以前有明显的效果提升吗?遭遇的困难在哪里?徐老师认为,困难在于前端学习的设计。梁增红老师认为,徐老师的这些设计都与学科特色相关,在教学中应吃透教材中的要求,进行“真教学”的努力。活动形式,一定要有学生立场、学科立场,否则就会流于形式。比如,语文教学,可以考虑更需要通过语言文字的魅力来征服学生,围绕这样的设计,才有了课程意识。
周文叶博士就此做了总结,她指出,活动设计的关键点是:学生经验,学科目标,以及有评价,也就是说“以什么问题去检测活动是否有效”。
田家炳初中的王晓娴老师则从公开课上的活动丰富多彩与日常课的照本宣科作对比,指出目前的很多活动效果未必有多么理想,哪些活动才是真正的有效,需要深思。比如,学生不发言,是不是要靠老师用威逼利诱的办法来让学生发言。梁增红老师认为,应尊重学生不发言的权利,发言也要考虑到实际课型的安排,比如实验课,诵读课。也要区分公开课与日常课的意义,要能“把公开课当成平常课来上”,而不可能“把平常课当做公开课来上”,日常课上,能有一两个满意的活动就够了。
周博士最后做了简要的总结。她指出,本次沙龙活动,各位结合自己的生源和学科教学,非常精准地意识到,学生、学科不同,教学活动开展的形式必然不同。归根结底,活动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思考、修正、质疑,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推进。
总之,本组沙龙活动,组员们能围绕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而积极参与,讨论的气氛活跃,观点的碰撞与争鸣常常闪烁着思维的火花。周博士认为,大家的发言质量高,有思维含量,有针对性,希望以后大家多多交流。
第六组
应到:34人 缺席10人
主持人:南师大副教授、博士 吴晓玲
记录:蒋礼金
主持人:今天我们有幸请到南师大副教授吴晓玲博士和我们一起研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评价”的主题,大家热烈欢迎。
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们在学生观、教学观、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随着我们教师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意识的增强,发现在教学中开始出现了“伪合作”“被需要”的现象,如何更好地组织我们的教学,精心设计学生学习活动和评价,需要我们精心钻研学生,发现学生的变化。大家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自己的成功经历和困惑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吴博士:今天我们有缘来到一起,一起分享,一起启迪。我们需要反思自己做的对吗?做的好吗?我们不能一味将责任推卸到学生身上,要敬畏学生的变化。我们需要钻研学生,研究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学生,研究知识快速更新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我们要学会拥抱未来,面向未来,信任学生。结合今天的沙龙主题,我们要研究学习的活动如何更有效,学校的活动如何有效,活动的评价如何更好地指向反思和提高。杜威说:教学是为了反省性思维得到发展。过程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论证它的合理性,希望大家敞开心扉,一起谈谈自己的教学经历。
北郊高中历史教师:教高中历史3年,困惑在于高中学生比较现实,忽略小四门,思想上不重视,不认真听讲,结合自己一节公开课“中国古代经济”的经历,试讲在一中,效果较好,学生比较配合,但正式上课时将教学设计调整到最佳了,毕竟经过了试讲和准备,但在北郊效果不好,学生不愿说,不配合,习惯于老师给他答案,究其原因是学生的经历、知识面和一中学生存在差距,因此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知识储备,建议学生要多读史书,多积累。最后呼吁人文学科要关注学生的人文培养。最后结合一段中美、中日的历史教学谈谈我们目前的教学不宜太过功利,举例日本的历史中讲甲午中日战争,会设计21世纪中日何时会发生战争?结果会如何?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学生富有想象力的回答会让我们老师都汗颜,反映出“往后看”的历史教学真正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性。
一中历史教师:很赞同刚才老师的目前高考下学生学习历史的状况,我们目前的教学中还是尽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故事出发,精心设计课件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注重初高中学情的衔接,区分初高中学习方法的不同,站在理论的高度评价学生,以此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历史学习。此外合作学习中还会存在一种互相抄袭作业的方法,会使抄袭作业正当化?小组每个成员是否都认真参加?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高度的自觉性基础上,这些也是我存在困惑的地方。
正衡中学语文教师:语文学科的位置比较尴尬,主课中的副科,副科中的主课,其实语文学科有很好地让学生“动”起来的内容,比如演讲、诵读欣赏、辩论等等,但是学生如何全员参与?能通过活动收获什么?这是我们设计活动时思考的内容。我理想中的语文课会是:每个学生捧着一本图书,然后交流你最欣赏的主题、人物等等;或者和学生一起出去感受户外的美好等等,但是这些一旦回到现实,现实的课堂是不可能让我这样去上的,毕竟要让学生学会考试,这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同济中学语文教师:专家往往仰望星空,一线教师往往是脚踏实地,我们更不能忽略现在的学生是“社会人”,当今社会的功利、浮躁等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教师需要静下来读书、静下来思考,我们需要积淀,需要反思中成长。我们学校在提倡新绿色课堂,推进合作学习模式,我就从一开始的抵触到现在的尝试提高,发现其中的积极益处,比如最近的一堂课,我就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该课文展示了怎样的家庭?学生一开始发现了亲情,然后通过学生的互助,多思维多角度思考,发现了责任、生命等,最后我补充了生命的延续这一观点,这节课的设计我就感觉学生能够很好地配合互动,尤其是一些学习弱的同学仿佛更愿意去听,并在听的过程中有所提高,所以说形式往往是为我们课堂内容服务的,会让我们感到有所提高的,但是这节课我下午还是以这个设计去上课,但是效果跟上午完全不一样,因此同样的教学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考虑到上课的时间,我们要充分地备好学生。绝对美好的课型是不存在的,此外教学的对象在发生改变,我们需要尽量改变我们自己。
清潭中学数学教师:我们学校是统一要求使用学案,我们的学生活动是在学案中体现,但是在学案使用中我存在两个困惑。一是学案的课前预习具有针对性,但是导致学生思维定势,不多加思考,只是注重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降低;二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随着学业的分化,带来了分层活动和统一活动的矛盾,分层教学如何开展?过程中后进生的自卑心理如何克服?课堂任务如何完成?分层备课导致教师的备课量很大?
勤业中学数学教师:分层教学这个话题我以前工作的单位实行走班制,即两个班分为A、B两段学生,然后将两个A和B重新编班教学,主要集中在数学、英语课程,不同水平的两个班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然我们还要做好B班学生的心理安慰工作,这个是系统工程。我去年到了新的学校,新学校开展的是“展评学习法”,主要流程是先预习,完成一定的预习量;然后学生展示、互评。这个跟学案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又有区别,我们的合作是全班大合作。当然第一是学案的设计很重要,这个预习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到“结论是怎么出来的?”“你是怎么思考的?”“你准备如何展评?”这个也是对前面老师的补充。学生展评的活动通过这个阶段的适应,我感觉课堂气氛好了,而且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尤其是生生互动,互评,完全改变了学生一味接受的传统课堂,我的思考是小组合作学习中不仅是兵教兵这个浅层次合作,还要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随机代表发言展评等真正让学生全员参与。
新闸中学数学教师:我从教学开始,我师傅就告诉我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我一直也是这样组织教学活动,但自从我们学校和勤业结成集团后,开始尝试展评学习法,学案的使用,预习、讲解、练习等等,我的困惑也随之而来,预习有成效吗?全员参与吗?尝试练习有多少学生?后进生抄作业问题?整个课堂一开始到结束都是学生活动,教师的活动在哪里?预习的指导?学生的评——老师要不要干预?好学生很积极,但后进生也越来越大。
勤业中学数学教师(刚刚发言的补充):我感觉你刚才讲的学生分化问题不仅仅是采用了展评学习法,不是模式问题,不这样八年级也会出现分化问题,学生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老师的适当干预和指导,小组的互动还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强化对中后段学生展评的次数和学习效果。
勤业中学语文教师:学生的活动要设计好,不仅仅是校对答案等,我们这届的学生在展评学习中开展了3年,我们会根据重难点开展展评,从学案、批改、展评、总结、交流都是系统化的,毕业班我们也创新了展评,专题分层复习,每班10学生都是可以另做作业,其余同学讨论交流展示,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体现,也兼顾了分层教学,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提升。
主持人:刚才几位老师形成了一个专题的讨论,就某些共同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也得出了一些共性的结论。
花园中学教师:我觉得传统模式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优势,现在有股风,一会儿小组合作学习,一会儿后茶馆式,一会儿版块教学,为什么要摒弃这些优点,摒弃老师的个性,统一模式去教学呢?这就是我目前最大的困惑。
主持人:的确在现在有些地方在采取“一刀切”的模式,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应该理性对待,应该保持我们教学的个性,我们可以向刚才的发言老师学习,将模式化教学中的亮点为我多用,不管是后茶馆式、小组合作、版块教学等等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这个合理性要和我们学科相结合,和我们的学生相结合,和我们的个性相结合,我们要汲取其优点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但我们反对“运动式”的“模式化”的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勤业语文教师:的确一开始我们也不适应展评法,但我们将其和语文课堂结合后,课堂热闹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了,讨论积极了,情境、预习、知识点、展评,学生的基础扎实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相信学生。
八中英语教师:我们学校生源较差,学习习惯差,基础较差,能力也较弱,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兼顾好、中、差全员参与,我在教学中往往采取情感投入,加大情感教育,语言的铺垫,激励性的评价,善意的批评等等。我的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要2—3次,让学生感到被重视,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注重时效性。我们英语讲究图片、文字、空格等实在实效,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
正衡中学地理老师:地理在初中是副科,只需要会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我感觉地理教学要注重生活化地理,要组织每学期1—2次野外生活,在实践中学习地理。每学期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我感觉有形式化趋向,应该可以结合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生活中学习地理,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评价我觉得应该注重发展性评价。
雕庄中学化学老师:化学教学注重实验,近几年的中也比较侧重化学实验的考查,探究力度较大,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往往是某个学生、老师演示,取代了全员参与。加上我们近几年生源的不断变化,学情明显变弱,教学中明显放不开。我们理想中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放开探究,这样学生才会在成败得失中感悟。评价上我感觉生生评价效果往往比我们老师评价好。
花园中学音乐老师:我要说的是我们音乐教学和音乐评价现在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评价一个学校的水平往往是拿这个学校的某项获奖来评价,也就是以少数精英取代了课堂教学;还有学生的精力、活动水平影响到我们音乐课堂的教学。时间关系,我就讲这些。
吴博士:今天参加这个沙龙我很有收获,老师们的发言没有空话、套话,都来自真实的行动。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正如老师讲到的那样我们需要在现实和理想中寻求一个平衡点,我们要解决心中的疑惑,需要变幻视角,积极地改变,有时反弹琵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许就能化解问题了。我以前给学生看教学视频,学生和我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新教师上课如同鸡尾酒,充满活动和激情;老教师上课就像一杯茶,需要品味,他们的课堂充满着独到的见解。因此刚才教师们说的的模式化的教学,不应是我们教学追求的方向,我们教师要对学科知识有深度理解,这样我们才不会为各种模式束缚,才能从容驾驭课堂。我们教师也要慢慢领悟,不要轻视时间,时间会让我们有所改变。这里我要说一下“观念智慧”,我们要去思考新的理念新在哪里?基于什么背景提出的?追问根源性问题等等。我们要“摆平”师生关系,立足学生“被需要”。现在的评价要注重发展的自主性,要唤醒我们教师智慧,入理入微地精心设计教学,不宜用标准化答案固化自己。我们要质疑论证各种理论,西方国家也都在反思自己的各种理论,不求全责备。目前的教学参考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基于心理学编写的,比较骨感,另一类是基于行动的案例集,我们一线教师静悄悄地学,多看些理论书籍。最后一点:教学要回归常识。
第七组
主持人:张天明(南师大课程与教学博士、副教授)
陈广余(市教研室初中化学兼职教研员、学科带头人)
活动过程:
陈广余:课堂教学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最主要的场域,也是课程实施最主要的阵地。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效能的优劣。如何更好地设计好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活动,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评价,是我们今天沙龙的主题。在交流中注意,我们今天讨论的对象是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评价,而不是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评价,要体现出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
张教授:学生学习活动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我们今天可以将这个话题分成一下五个小的话题:
1. 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教学活动设计的区别
2. 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评价如何体现其学科性
3. 西方理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如何做到本土化
4. 学习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5. 交流分享本人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经验
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选择其中的一个分话题交流关于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评价的话题,也可以交流其他感兴趣的分话题,只要是围绕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与评价展开就可以。
于老师:(勤业中学)我校正在开展“展评学习法”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我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时注重以“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差异而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周老师:(省常中)我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时遇到一些困惑,今天在这里提出来,向大家请教。一是学生学习的设计如何能面对全体同学,也就是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受益;二是在开展学生学习活动的时候如何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另外,对我们今天沙龙的主题我也有困惑,我们的主题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评价”,这里的评价究竟是指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还是指对“学生活动设计”的评价。
张教授:针对一个班级五十多位学生,设计一个能够适合所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我们只能是设计能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活动。
陈广余:关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教研室朱主任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很成熟了,建议大家可以检索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关于本沙龙的主题中“评价”的问题,的确存在着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指向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一种理解是评价学习活动本身,主要指向学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针对性等。在交流时,大家对哪部分感兴趣就讲那部分的话题。
张老师:(市北实验)学习活动具有宽泛性以及活动评价具有多元性。学习活动设计只能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而且学习活动也要分开看,小组活动、班级集体活动等不同类型的活动对设计的原则和要求也是不同的,评价自然也是不同的。
范老师:(省常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应穿插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防止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实施的时候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活动设计不仅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而且要让大多数学生受益,当下流行的小组活动也不能成为个别人的活动,要增加参与面,提升参与效果。
周老师:(田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实施效果,注重全员参与。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要真正威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服务。尤其是生生活动,小组活动一定要有交流,要有反馈,要有奖惩措施。这样才会效果更好,但耗时也会更长些。
潘老师:(兰陵中学)我们学校近年来在尝试小班化教学,采用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学生基础普遍较差,我们主要是抓住学生的在校时间来进行学习活动。采用学案,每个学案16K,半页进行尝试教学的练习,半页进行教学目标解读,强调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时要注重解读教学目标。今年来增加了8-10分钟的课堂检测,效果不错。
史老师:(正衡中学)我比较强调学生的教学活动应打破固有的模式应追求活动的多样化。我的课堂中没有硬性的热热闹闹的活动要求,但我的活动要有针对性、目的性。
陈广余:今天大家关注与讨论得比较多的是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实际上,课堂学习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说小组交流、个体阅读、个性思考、自主探究、自主练习……
张教授: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注意多形式、多功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遵循规律,讲求实效,重训练也重发展个性。要进行一次公平客观的学生学习发展评价,教师必须切实遵守几项设计原则,才能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果。这些原则如:(1)依据教学目标,(2)兼顾多种目标,(3)采用多种方法,(4)进行多次评价,(5)重视反应历程,(6)强调主体参与。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积极参与讨论,踊跃表达自己的看法,两位主持人旁征博引地从多个角度参与讨论,并适时地给予总结。由于时间有限,沙龙很快就结束了,老师都意犹未尽,这次沙龙活动植根于教学实践的土壤,经过这次沙龙活动,大家有很多收获。
第八组
主持人:付黎黎(博士)
胡爱彬(高中化学兼职教研员)
活动时间:5月18日上午9:00-11:00
活动地点:正衡初中
沙龙过程:
一、主持人胡爱彬介绍付黎黎博士后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与评价后请付博士抛出几个问题
二、付博士发言
1、有没有你最得意的一节课?依据是什么?
2、有没有你最不满意的一节课?问题在哪儿?
3、围绕设计与评价有何看法?
4、最后用几句话总结
三、教授参与沙龙过程
(一)正衡:蒋雯:五个问题:
1、课堂学习的出发点是什么?(学生活动)
2、参与活动的学生是少数还是多数?
3、学生学习方式方法该如何去选择?学生活动的效果如何?
4、评价问题
5、效果是自然生成还是生硬的?该如何把握度?
付博士点评:需要老师公平的体现,例如朗读的评价
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单一评价与多元评价
(二)花园英语:潘旭亚
1、版块施教——通才施教
2、要从学生实际、有效性出发设计活动
不同学科采用不同方法
预见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先为学生扫除听的障碍,给学生几分钟思考、思维的过程
课堂不在形式的热闹,在于有效
七年级课堂需要趣味、九年级课堂要根据版块融会贯通,穿插小型竞赛
主持人胡爱彬点评:刚才两位老师从不同学科谈了学习学习活动的设计,注重了在学习活动中学科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谈了不同课型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大家在复习课和习题课中有许多难处,不知如何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复习课自己讨论,有收获,同伴互学,教师引领
(三)正衡数学:王雪萍
通过自己做可以掌握80%
有几个困惑:
1、课堂难度对课堂效果有影响 学生层次有差别,课堂难度应该在哪个层次?
2、课堂容量 学生会有抗体。同意模式会使学生研发 不断变换模式?
3、合作小组中,眼神沟通,不听老师讲,可控性差
主持人胡爱彬点评:王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其实教学中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模式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不断尝试不同学习活动方式,教师应该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不要用固定的模式去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中应该考虑到教师学生的参与性,合作,气氛,难度,思维提升等方面。
(四)新北区教研室小学语文:薛辉老师
1、什么是学习?
2、什么是质量观?
学习是知识的构建,学习是活动,学习是情景式的活动
学习是合作性的活动
学习是积极参与探究
主动能动的意识 问题的探究者,建构者
概念性的知识缺乏
更新观念,教与学的方式轻度交往互动
如何实践:版块:有清晰的版块意识
三串:问题串,学生活动串,反馈串
强化了学习活动,行为目标的二次转换
目标确定、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组织与监控、交流、评价是多元
精神层面要有收获。活动设计有序、有层次、有效果
主持人胡爱彬点评:薛老师从“清晰一个概念,更新一种观念,实践一种行为”三个方面谈了如何设计学生学习行为,又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让学生“入境”谈了谈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五)局小数学:单信老师
1、采用e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个体、小组操作、展示、课堂要有层次
2、活动 采取小组活动、互评、教师小结
资源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主持人付博士和胡爱彬点评:单老师从资源包谈了如何设计问题串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六)小河中学:郭老师
类比思想
活动串要根据问题串来设计
评价:目标达成串、教师点拨
有效学生活动串的设计就是高效课堂的体现
(七)八中物理:徐蓉
实验中会有问题,带来不同的活动
考察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调节
创造实验活动:开放度
实验教学是否每个学校都会开展?如何开展
(八)正衡物理杨老师
注重实验教学:有切身体会
公开课都是千篇一律。有没有其他模式?
初三:习题课,复习课,没有多少活动
希望学到更多的模式
不能有固定的模式
(九)清潭数学:沃晶晶老师
从特级教师一节课展开思考
让学生编题,出陷阱题肯定是基于平时的积累
突破平常模式
从起点回到起点,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对于年轻教师,复习课很头疼
(十)省常中语文:李燕老师
关注文本,对问题进行初步的删选和整理
文本的可操作
教学目标如何达成,文本的驾驭难度、文本的平衡
四、主持人总结发言
1、学习活动的设计:对于学生如何学习
关注你教的学生是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有把握
怎样帮助学生有效学习,艰难:是否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2、这么多教学设计背后,不清楚设计一如,对学生来说负担很重
越多技术对学生来说负担越重
学生教学生记住得更多
3、这么多教学模式背后关注过哪些共性的问题
(1)通过一节课希望学生学到哪些东西、学到怎样
(2)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
(3)让学生感到与生活有什么关系
(4)教学意图,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学到东西
(5)如何评价
(6)如何让学生展示出来
最后:评价:无所谓最好的评价,需要最合适的评价,需要最合适的评价;渗透到每堂课的教学中
表现性评价,弥补纸面测试测不到的地方
目标分解,细化成评价标准,细化成任务,提供范例
对过程进行评分,作出判断
有完整的思维方式
论文:1、如何设计
你是怎么设计
你能否提供好的案例
2、你认为存在什么问题
你的建议和观点是什么
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本次沙龙大多数老师有准备、有思考、有点子,积极发言、气氛很活跃,沙龙结束后得到了很多老师的肯定,希望今后多举行这样的沙龙活动,让教师聚集在一起交流并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想法进行智慧交融和碰撞。沙龙过程中各位老师从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段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疑点、难点等方面进行交流了想法,将自己平时教学中碰到的疑惑和大家进行交流,但是今天的沙龙还存在一些不足:
1、个别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提前思考,没有准备,发言也不积极,还有个别教师在玩手机;
2、沙龙过程中教师大多数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思考较多,但是对评价思考较少。
希望今后有机会再进行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进行沙龙,比如:评价的功能、评价的形式、评价的策略等等。
总之,只有我们认识到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重要性,设计好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活动,利用有效的评价策略,才能预设丰富有趣的评价方式,从而使课堂从机械走向灵活,从僵化走向开放,使课堂变化多姿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九组
主持人:方建新(常州市教研室音乐教研员)
活动时间:2013年5月18日上午
活动地点:正衡初中
主持人: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评价”,老师发言前先介绍一下自己工作的学校、姓名,然后根据自己的学科的特点,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评价”这一话题的思考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朝阳中学:英语老师A、活动的设计与评价之间的关系,活动分工学生各有活动,但如何评价?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如果能到位,可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活动设计了以后如何给学生一些面面俱到的评价,在什么时机进行指引比较好?
省常中:像我们这样年纪较大的老师一般是讲授比较多,我就教学活动设计谈一些自己的看法。目前,许多老师的设计只重改革,不重目标,我们也形成了一些想法:活动设计要体现主动性、专业性、有效性,活动设计是为了促成本节课目标的达成,开放性、多样性也要关注。例如地理学科交流比较多,可操作性是必要的。活动要促发展,目标的达成,方式的转变这些要当成根本。活动评价要关注内容的多样性,方式的多样性。
主持人:刚才王老师说的很具体,很有想法,具有一定的归纳性,让很多老师都有启发,下面大家继续发言。
百草园小学: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我准备了三句话:1、我们的教学设计是不同的,语文课上活动注重的是学生的读、写,操作性不强。2、虽然我们在学科上碰不上火花,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分析学情是你所有预设活动所要达成目标的最初,我们可以把视角聚焦到学生身上。3、我们的活动设计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容得下学生有千奇百怪的想法,评价不能一刀切,要容得下学生有开放的、不相同的观点。
实验小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评价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在分享的理念下,学生有多种想法。评价怎样到位?怎么验证学生的成果?可能就是一份试卷,评价怎样才能有效,我们不能因为鼓励学生而一味认同,还有一点,学生千方百计想的是让自己与他人答案不认同。老师要注重学生的评价,这样学生听的能力才能有提升。
实验小学:我是一名数学老师,我们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小组讨论的比较多,有时候大组室外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要立足有效性,活动不能盲目,必须要有目标,活动的要求必须简明,活动要活而不乱,组织上要有规范。如:4人小组必须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探究学习是要有能力的提升,把握好探究的度,一定要在课外或课后有提升。
北郊中学: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整理或者个体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如何采用一种有序的,让学生有兴趣的活动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不能摒弃其他活动形式,只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中可以游戏,但中学更多的是小组竞赛,小组学习怎么更有效?我们学校采取的是兵教兵的模式,一般是ABCD,A教B,C教D,在操练之后会有一些小老师,相对学困的学生会有提高,小组汇报的时候争相演示,班级里的每一面墙都罗列出每个学生的答案,这种方式也很好,交替推进各个方法,只要让学生水平有所提高都是好的。
主持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围绕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主体性学习方式。讲授法也是一种活动形式。有些学科就不能盲目的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比如音乐,是听的,是唱的,是表现性艺术,必须根据学科特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我们讲课,学生主动听讲也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现在我们新课程改革以后更多关注小组合作,但是否有效?学习活动的达成、评价是检验的手段。
勤业中学:我们的小组合作怎么有效?展示的作品怎么评价?(有共性的老师讲一下,个性的方法让同学自己去讲授)可以挖掘同学们的潜力。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普通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习活动怎么有效结合?加强同学们的参与度,也让每个同学得到发展。
勤业中学:现在每个学科都在进行小组合作。一开始自由组合,效果不佳;现在我们的合作也是4人一组,分成一、二、三、四个团队,要求好的带差的,展示的时候让学生展示,并且把成绩进行考评;小组合作人数太多我们怎样在5-10分钟解决问题?另外,小组合作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简单问题小组内解决,复杂问题全班解决。小组合作中也要关注倾听,共同展示,小组合作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调节学生的气氛。我们的语文课组织美文欣赏,每天派一个同学早读课进行展示,合理利用把握好就会事半功倍!
泰山小学:我们的小组合作怎么有效?展示的作品怎么评价?(有共性的老师讲一下,个性的方法让同学自己去讲授)可以发掘同学们的潜力。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和普通的传统学习方式、学习活动怎么有效结合?加强同学们的参与度,也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主持人:我们呈现出来的活动形式,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哪些方面,如何围绕我们的教学目标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大家可以就这些方面展开研究和讨论?活动设计以后一定会有检测,也就评价的方式。
小河中学:我们学校也提倡小组活动,以前老师讲学生听,我在设计的时候也是4个人一组,分成好、中、差,每小组实力均衡。学生活动经常也是围绕问题展开来的。会设计:说一说、独立思考、再交流、再同伴的两个人交流,好同学帮一帮差同学,这样才有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也多一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嘴、手、脑并用。
花园中学:我们学校用的是导学式,电子学案。每节课10个步骤,每个步骤1分,学生不分组,同桌模式,每节课学生都会交作业,老师评价。信息技术课中怎样给学生一个高分?怎样细化评价的准则(作业的评判标准可以分配给组长,当堂打分)
北郊中学:活动设计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来设计,我们的活动设计应该有梯度,有层次,符合每个学生的需求。对学生的要求不能有提高,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要求有梯度,我们的活动设计与场面有偏差,应该有层次性。
主持人:把握住活动的趣味性、专业性、有效性和操作性,学科的内容和特征决定了活动的形式不是一种模式,评价是否可以多元化?
勤业中学:设计活动时的宗旨是一样的,达成什么样的成效,就是形式不一样。
省常中:学校行政命令要求小组合作,提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每个学科、每节课不同,设计教学活动还是要根据教学的目标、要求,现在组织的教学模式也多,如何合理有效把握?
主持人:设计导入,举例、复习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活动,每节课都是有N个学习活动组成的。例如:歌唱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唱会或唱好歌曲?还是让学生通过学唱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素养?老师教唱歌曲这个学习活动应该怎样设计?要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能有效展开,要把握1、认知情境 2、操作情境 3、社会情境 4、情绪情境等, 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操作、研讨、实验、竞赛等各个活动。
勤业中学:我从一名高三老师转变为初二老师,很不适应。看这个学习活动是否有效、有趣,不一定要小组合作,不一定发生在课堂中,许嵩在初中阶段主动学习的欲望不强,我们学校的展评模式,没让很多学生愿意去倾听,学生连老师讲课都不听,怎么可能让学生听?如何改良这种展评的模式?不举手的同学关注,一类是不愿说,另一类是学困生,就让他们说重复的评语。
主题4:学科教学中“E学习”的开展
第一组
主持人:柯政(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徐波
活动地点:正衡初中
王咏皓(北郊初中、英语):
我校将英语课e学习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
课前:拍摄微视频,做好点状知识分析;教师制作单词学习单;将有关资源上传到家长QQ群、学校e学习网站平台,供学生在家自主学习,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并通过网站平台网上反馈。
课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教师对小组生成性问题做好记录。在此基础上,教师梳理重难点知识结构,各小组发布讨论结果,教师及时点拨。教师发布理解单、反馈单,供学生练习反馈。
课后:提供问题跟踪单,供学生巩固。在网上学习平台上提供有关学习资源,共学生反复观看、学习。教师及时跟踪作业情况,并编制整理错题库。
吴鸣(24中,英语):
我校在七八年级开设过e学习的公开课,认为九年级英语人机对话考前的训练是不是也是一种e学习?目前九年级人际对话训练使用了中科院的模拟软件,供学生课后在家练习使用,软件有较好的的指导作用。
几点困惑:1、e学习主要靠硬件还是靠软件?2、目前来看软件的兼容性还有待解决。各种软件的功能与效果还不平衡。
徐晓春(勤业,化学):
1、e学习实施,学生在家学习过程中,受生源的影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家长的配合和监督很重要。
2、E学习是不是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我的理解是:更广泛的基于网络的学习。
3、我在教学中通过开通学生学习QQ群,来分享好的学习资源、化学实验例子,并设定了一些奖励措施,激发了学生的热情。
4、e学习中要积极运用一些新资源、新技术,比如化学教学中对制图软件和技术的应用。
5、在教师培训中实施E学习,让教师学会运用网上现有的教学资源,引导教师在家自主学习提高。
岳珏(勤业,英语):
几点困惑:
1、英语教学中使用下来感觉到工作量很大,尤其是前期对学生和家长的培训,难度大。
2、教师自身日常操作的工作量很大。
3、师生在E课堂中通过网络进行对话,是不是会影响到师生之间人与人的情感交流。
4、运用平板电脑对于学生视力的影响是否得到评估和关注。
乐雪华(勤业,英语):
问题:
1、使用IPAD是否会影响孩子的视力?
2、学生、教师使用IPAD的熟练程度会否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3、人机对话与生生对话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王晓红(市北,英语):
1、从不少报道中看到,长期使用平板电脑影响孩子视力。
2、从不少普通初中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来看,是否能承担起购买平板电脑?
3、个人感觉,课堂中不能少了师生、生生的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4、E学习可能更有助于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视野,让优生更优。
徐春明(清潭,信息):
1、我的理解:E学习=无纸化学习
目前来看,E学习还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建议:要努力构建省级、市级的资源共享平台,将微视频等资源统一管理、提供,提高教学资源共享的程度。
2、信息接受的渠道主要是视、听。平板可能对小学以下的孩子在视力上影响更大。对听力是不是有影响,还不清楚。建议:开展E学习要有广泛的社会舆论宣传,解除家长的疑虑,提高家长的认识和认可程度。
冯丹丽(实验初中,生物):
我自己前不久上了一节E学习的尝试课。
1、孩子为什么喜欢平板电脑:可以拍照,可以打游戏(具有交互性、操作感、动感强)。个人感觉,伴随着网络的普及,E学习潮流不可抗拒。
2、怎样用好还需探索。主要做法是: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几个具体的教学任务,通过拼图游戏、实验报告展示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
3、实践说明,对于E学习不要害怕,而要积极应用。不是每个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都要应用E学习,而要努力发挥其长处。
李雪峰(外国语,历史):
目前主要在公开课中应用E学习。从自身观察来看,感到有知识碎片化的倾向存在,课堂教学设计还需深入探讨。
赵俊杰(外国语,地理):
从刚才的讨论中感到不同人群对E学习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比如不同的学科,是不是中考学科,似乎中考学科更关注分数,非中考学科则更易于接受这些新事物。比如不同的年龄,是否为人父母,为人父母者更多从孩子的健康着眼。
我们尝试了借助微视频导学的翻转课堂。对翻转的理解:课外学、课内交流。
1、带着问题进课堂;2、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互动;3、关注知识的内化与运用。
疑虑:是否会加大课前学习的负担。但感觉到学生学习的总量应该是保持平衡的。
张元丽(三中,语文):
提出疑虑:教育是否一定要推行E学习之类新潮的东西?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负担可能不是减轻而是加重了。
李丽萍(三中,地理):
1、传统教学方式应该保留。
2、学科间在应用E学习方面肯定存在差异。
3、用微视频来辅助预习,是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比如可以为缺课学生补习;可以弥补师资水平的不足;可以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个性错误,供学生反复学习;便利于内向不善提问的学生自主学习。
顾俊(省常中,数学):
觉得想向专家请教下述问题:
1、概念:什么样的学习是E学习?E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考得更好吗??
2、定位:E学习是取代常规教学,还是辅助常规教学?辅助作用发挥到什么程度?以什么形式来发挥辅助作用?
3、模式:E学习的主语是谁?(应该是学生)目前有没有形成较具推广意义的E学习教学范式?
4、效率:E学习对于成绩的提高作用怎样?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否作用明显?
钱铮(八中,政治):
1、教学的方法手段应该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E学习也是这样。
2、教学应该要以学生为主体,E学习不应有害于学生的健康。
3、E学习为代表的教学改革发展的潮流不可阻挡。
陶烁炜(翠竹,数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E学习,要调动学生探究课外资源的积极性。
钱黎英(丽华,英语):从不少英语老师出国学习的经历看,发达国家爱正在回归传统课堂。
王玉(小河,政治):
1、对E学习的发展充满期待。
2、对能否用好充满焦虑和担心。
柯政副教授:
各位老师发言的思维水平很高。
1、概念:E学习——E learning
2、我们处在不可逆转的世界中,对于世界的新发展无可逃避。
3、平板影响视力的证据还不充足。损伤应该会有,但不应夸大。电视也在影响啊。
4、我在新加坡看到南洋女子学院已经全员、全学科开展E学习,成效显著。
5、模式:目前来看,大规模应用的技术还不成熟。目前主要运用的例证是翻转课堂。期待更多基于苹果平台的APP的开发。
第二组
主持人:夏雪梅(副研究员)
徐德同(高中数学兼职教研员)
时间:2013.5.18
地点:常州市正衡初中
参加人员:上海教科院夏雪梅博士和常州市十多所初中、高中学科教师20多人
本次沙龙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是由上海教科院夏雪梅博士介绍上海几所中学正在进行的“E学习”情况,第二阶段由常州市初中、高中各科教师结合自身学科、各校实际与自身实践就“E学习”的下面三方面的情况进行主题交流发言:
一、概念理解
“E—学习”: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所谓“E-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即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员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当然,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这些学习资源对所有人都是开放的。一方面,这些资源可以为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同时使用,没有任何限制;另一方面,所有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自己的资源加入到网络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一方面,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学校、研究所、图书馆和其他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海量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访问,形成多对多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在时间上和内容上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自主学习成为必然。
二、如何开发
“E-学习”:需要多方来打造
“E-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利用网络提供学习的概念,而是包含了一系列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目前很多教育站点自身提供了一些学习内容,但是由于各自行使自己制定的技术和表现方式,所以造成了内容交换的巨大障碍。正因为如此,每个教育网站都不能获得来自全社会的巨大教育资源的支持。因此我们需要一套完整的“E -学习“解决方案,不但为学习者提供了超过平面网页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还能通过一系列工具和系统让更多的“教师”、“作者”以及“教学管理者”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社会化的在线教育体系。
可以说,“E-学习”的出现将彻底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把人们带入一个全新美好的学习境界,但这样的环境需要社会、学校、商家等多方来打造。
“作为国际网络设备供应商的领先企业,Cisco系统公司的网络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它的培训与认证也是世界公认的权威,一般来说,Cisco的专业培训机构,主要分为 Associate、Senior、Distinguish三个级别,每一个级别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和测试、考试与认证,其间,主要采用“E- 学习”这种先进的培训方式。不仅如此,Cisco还在中国寻求具有卓越“E-学习”影响力的培训代理,共同开拓培训市场,共同推进“E-学习”的发展。晓通网络技术培训中心便是Cisco中国区总代理和授权的国内第一家Senior级别培训中心。可以说,这些商家在工作学习中率先使用“E- 学习”,能够有力促进“E-学习”在中国的推广应用” ---------夏雪梅博士PPT介绍。
三、怎么利用
“E-学习”:影响教育未来
21世纪,教育必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最大的支柱和基础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与学习手段, “E-学习”在未来必定能够得到大力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城乡之间差别较大,中国的教育资源配给在布局上存在极大的不均衡,而“E-学习”这种新的教育/学习方式不受时空及教育资源的限制,能够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为人们学习所用;另一方面,目前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手段正受到强烈的挑战,“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为“E-学习”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更令人兴奋的是,近几年电信的迅猛发展,网络普及更为中国的“E-学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今年,全国上网人数有可能超过6个亿,许多城市也都在兴建自己的数码港,许多小区也有了更快的互联网接入模式。随着全社会对于“E-学习’的理解、支持和推动,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采取这种方式来展开自己的学习。因此可以说,”E-学习“ 在中国将有远大的发展前景,它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学习方式,在教育领域掀起一场新的革命!
具体的说,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先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在备课时可以学习、借鉴网络的各种资源;其次,将学科中抽象的生动形象化,激趣;最后,评价时也随时修改补充,方便以后教学,积累经验。同时,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教学分享网络,方便交流学习。
第三小组
主持人:顾润生
一、主持人介绍什么是“e学习”
所谓“e学习”,即为在线学习。是指在由通讯技术、微电脑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所构成的电子环境中进行的学习,是基于技术的学习。
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里对“e-learning”进行了阐述,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e-learning指的是通过因特网进行的教育及相关服务;
e-learning提供给学习者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提供了学习的随时随地性,从而为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
e-learning改变教学者的作用和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教育的本质;
e-learning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会取代学校教育。
在理解“e学习”含义的基础上,我们围绕学科开展“e学习”的价值、开展“e学习”取得的经验、开展“e学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等展开研讨。
二、展开交流
教师1:开展E学习要有专用教室。对“e学习”老师们都很新奇,没有感性认识,如同十几年前刚接触多媒体时一样,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会逐渐地掌握。我认为开展“e学习”有许多好处,如随时随地学习、终身学习、很容易就获得大量信息等。但在英语教学中可能是弊大于利,因为“e学习”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学生只会看一些图片,而缺少交流,丢失了语言最本质的东西。至于开展“e学习”的途径,老师们还不清楚,需要研究部门指导。
教师2:开展“e学习”我们有三种做法,一是网络资源共享模式,教师把一些资料传到网上,让师生共享;二是课堂追述模式,开课时会尝试一下,如在实验课上将学生实验的情况用相机拍下来,或者作业拍下来,随时加以展示;三是翻转课堂模式,把教学重点、难点制成微视频,挂到网上,让学生在课前看,课上教师针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进行答疑和组织学生练习。
主持人:你是物理教师,和你探讨一个问题,将物理实验拍摄下来,挂在网上让学生看,而不是组织学生动手实验,这样效果如何?
教师2:这样不好,把应该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变成了学生接受的过程,如小孩玩魔方,看电视后会了,但缺乏一个探究的过程。
教师3:我是教化学的,我也认为不合适,看实验视频效率是高了,但效果不好。
教师4:通过探索,在如何开展“e学习”方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有些学生只是把电脑作为玩具,而不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二是怎样跟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会不会仅仅把电脑变成一种展示方式;三是采用怎样一种方式,怎么组织、怎样开展,仅仅是一节课还容易,如何系统化;四是怎样把e学习嵌入到日常教学中去,目前成本还很大,一个人开课,后面要十几个老师协助。
教师5:从毕业班角度来说,九年级学生没时间看微视频。学生只是把学习作为释放压力,而不是学习的工具。学生会上网抄作业,从而掩盖了作业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主持人:开展“e学习”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系统的变革,如教学管理、资源开发、教学评价等,仅仅是某一方面点上的变化是很难深入下去的。
教师6:开展“e学习”很有必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科技发展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知识爆炸导致课堂知识落后于时代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要求人才必须掌握这些能力。
但当前开展“e学习”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1)这种方式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转变学习方式,如果仅仅是为了教,就没意义了,很多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习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前置学习)(2)评价体系问题,美国评价是开放的,大学里早就有e学习,学生有时间自然地、自发地学习。当前考试评价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共建网站,所以e学习中如何引领学生很重要。作业的过程性评价,假期中让学生把作业通过网络传过来,教师要布置让学生不能抄的作业。(3)课程整合,数量增加,结构没变,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要达到真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教学中哪些该讲,那学不该讲,要加以整合。
E学习还需要有一个海量的资源库。
主持人:是的,课程资源的丰富性是影响“e学习”开展的重要因素,但课程资源的开发仅仅靠一两个教师、学校是不够的,力量很微弱。我们一方面要借助于专业的力量,当前有一些专门的公司在开发;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将教师、学校的力量集中起来,上海就有一个区建立了“云池”,通过服务器将学校之间的资源链接到一起,实现学校之间资源在一个区内的共建和共享。
教师7:学生家庭条件不好,没有电脑,如何开展e学习,目前还只是一个探索、辅助阶段,而不是对所有学生,那些家庭条件差、没有时间的孩子就不适宜e学习。
教师8::E学习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还是不同的,这个转化很大。当前e学习都有一个平台,上课都在平台的支撑下,学生借助平台可以随时随地向教师提问、反馈,课堂是开放的,互动性很强。优点是能够把抽象的数学思维形象化,但在初中似乎行不通,这些软件只能解决具体的思维,更抽象的思维难以解决。
教师9:“e学习”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明显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明显。
三、主持人总结
开展“e学习”是一个机遇,对于提高教学的信息技术含量、实现教学的与时俱进,对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于转变学生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开展、研究“e学习”。从当前的研究来看,我们主要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提高我们的数字媒体素养。数字技术的形态和变化远远超出了课程发展的速度;在各学科与专业中,数字媒介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其重要性将继续上升。
2.要转变我们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恰当的评价标准落后于新的学术形式的出现和研究;电子书、博客、多媒体作品、网络艺术以及其他的形式的学术作品已经不能按照传统的标准来评价或分类;传统的教育科研评价体系面临新的挑战。
3.要研究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育形式的出现向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新的学习模式涌现;开放课程;流媒体播客;电子课本;
4.要研究如何科学地管理信息。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能够紧跟信息、软件技术和硬件设备高速发展的速度都是一种挑战;用户创造的内容呈现爆炸的增长;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海量信息,对各级管理部门是一个巨大挑战。
第四组 主持人:潘小福
时间:2013年5月18日上午9:00-11:00
地点:正衡中学
周波(实验初中):我们学校与天仕博公司合作进行学习平台的建设,现有56台平台,服务器。通过初步的实验,我们觉得开展E学习活动及培训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地理学科“澳大利亚”的内容时,学生可以在地球上标出相应几个大洋、大洲,进行直观性的操作,用直观成果进行展示、评价、修改,开展互动式学习活动。而在数学、生物课堂中,我们通过教学目前的理解是需要学校也相应建立一个学习平台,课堂教学的过程与实施在此平台上进行,保留下影像,形成体系,建设资源库,使得硬件与软件的相互促进使E学习开展更为实效。
顾柳敏(实验初中):利用平板电脑开展E学习,我自己教学实践后觉得可以帮助我的教学进行改革,我以是一位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学,逐步进入到教学的高原期,如何进一步提升自身对教学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找到新的发展点。这学期的一些尝试让我看到了一些新的做法。我感受到E学习的开展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开展E学习要有选择,教师要将为学生包办代替的事情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我思考的是原有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在丢东西,现在的教学我觉得更像是抛话题,让学生在话题(专题)中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发展。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我的教学也不断的改进。我认为改变有以下几点:一是,人的观念的转变,二是需要教师自己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才能应对E学习环境下多变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将需要在课堂中的学习前移,转化为课前准备,形成相应的学习资源库。三是,教师自己的角度转变,教师成为互动研讨的导师,与学生共同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潘小福(教研室副主任、特级教师):学科中的E学习开展,你能结合地理学习具体谈一个过程吗?如果E学习模式下只是一个片断,预设少了,学生应该从哪些点切入呢,还是随着学生学习的过程切入,这或许是许多老师需要了解的。
周波:比如地理教学中地球上各地名的矢量图的拖动,标注具体位置,就可以转变从平面上的机械,不能修改的问题,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围绕问题开展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当然我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借助校园平台,使得这个过程更具备交互性,使学生的交流可以更为直观与直面。
毛文意(实验初中):我们学校是全国百所E学习实验学校之一。在研究初期,我们思考的是技术,发现技术的使用总会有一些障碍,技术无法支撑教学设计,其后的磨课中,我们又发现技术不是问题,问题反而在教学设计上。技术是为设计服务,不是为课堂中的教师行为服务的。这样我们首先需要转变观念。常听老师这样说“如果用了与不用是一样的,为什么还要用呢?”等等这样的评价,说明老师在理解E学习中还存在误区。这就是技术不是为教师的讲授服务的,而是为了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用数据的使用来达成对教学设计的改善。比如一个学生是否在课堂中认真听讲,我们只能用观察的方式,但不能一节课处于常态观察下,但技术却可以做到,可以分析学生的完成任务量与质量从而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数据分析才是教师E学习的基本任务。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找到了以下两种不同的方式:流程式教学与开放式教学。比如生物教学研究中,我们改变一讲到底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将成果上传形成全班交流资源,提供给所有学生观察与使用,而教师则反复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差异,进行错误分析。课堂中就是通过教师的这些帮助与点拔,让学生从简单知识走向“能力知识”,这样学习活动就变成了智慧劳动。
潘小福:这项研究其实在北京已有案例。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在线形成成长档案,网络平台系统自动为每个不同个性的学习提供帮助,制定学习详细的活动菜单,从计算机辅助教学走向了模块学习。同样也关注到了学生差异与错误的应用。同时我们也看到上海等地开展的翻转课堂,就是从讲到练再到讲的过程,变为先在家自学,将问题提供成学习资源,课堂上集中突破问题,再进行针对性练习,提升学习效益。
张亚鸣(实验初中):我进入此项研究的时间还不长,不过前期我也尝试过微视频、微课堂等内容,我今天想从这些与E学习开展对比。我觉得E学习自由度大,直观性强、操作性强,课堂能从控制走向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尤其是利用平板电脑后主动的参与探讨情况明显提升,因此是否E学习也是一种大众化的易操作活动。当然,这其中同样也存在着小组合学习。比如我们学校与华师大联合研究的“自然分教”课题状态,学生交互提升,但同样带来了课堂纪律等明显的变化,注意力分配在此基础上是退步的。其次在前期的课堂中,我采的是“流程式”方式教学,虽然心里想的“开放式”,但实施起来真做不到。尤其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我觉得问题不聚焦,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其二,英语教学中的读、写、音标等基础性识记内容,我感觉实行E学习也存在问题,如果用自由开放式,学生首先少了独立思考与耐心识记的过程,不利于知识内化。
潘小福:“自然分教”中学生的座位也是T型常态化吗?我们小学里也有相同的实验,我们采用翻牌的形式,聚焦共性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个性问题,或课后解决。在新授部分采用自学,学习模式状态下提炼问题,供小组合作解决。但这里也存在问题,即核心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明确需要进行哪些指导,也就是针对性,同样对于一些只需识记的内容则需个性化的练习,这些我们可以提供学习平台进行解决。比如我们可以设计题组由电脑随机出题,智能化的从学生练习错误中找到问题、提供相似问题给学生进行重复。
许秋霞(二十四中):昨天我也有幸参与了实验初中的公开教学活动,就是工作室活动中我们的工作室老师也在谈这两节课,我们感觉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及效率上,不是特别高,因此我有一个问题:准备这样一节课需要多长时间?
周波:这样的公开教学活动一般需要二个星期。昨天的课,我们主要是想一种常态下分析学生学习的问题,因此我们开放了过程,让各位老师观测日常E学习中学生、教师的问题。主要是出于这样的目的。我们也在思考,哪些内容适合于E学习中平板的介入,哪些则不需要。比如复习课、数理计算中是否同样可以,这就是昨天数学研讨课的一些我们想作的研究项目。
毛文意:我们是用技术来分析问题,公开课的教学是一种研究状态,一般周期确实比较长,我们想通过几个学科的研究,形成一些基本流程,这样可以形成较多的资源平台,日常研究推进或许更为有实效。我们想E学习平台下,我们的学习是及时反馈,也在思考如果通过“切屏”的方式推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如照片式上传、屏幕互动等等。
潘小福:在平板上进行书写板的研究或许会给大家启发,这样学生的成果就可以确立下来,随机入到学习活动中。
殷爱梅(花园中学):对于E学习其实我也看到过许多失败的案例,不过我还是相信在技术应用用理念是第一位的,我们要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获得丰富知识获到的途径,这样媒体的使有就需要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我个人感觉要从做课程的加法,转变为对课程内容的划分,就是基于学习方式的变化,丰富拓展方式,一是改变学科的教学与学习方式,二是从社会发展领域的某一学科改变学科学习方式。目前E学习开展我觉得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不单纯是提高学习兴趣,但如何常态、如何深入、如何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来突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彭志荣(勤业中学):学科教学中的E学习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教学不单纯指课堂教学。目前课堂中的实施要保证教学效果最大化、自主性建构知识,解决知识建构中的差异。在我们学校的课堂中,我们采用任务包、提供学习素材的方式开展,用技术辅助学生解决认知学习中的差异,在现代信息技术下展现自信、生命活力。我认为E学习范围很大,比如投影、锐博平台、无线网络平台等等这些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我自己曾仿照微视频的方式,通过教师解读重点、难点的方式,展开“展评式学习”。做到了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展示学习中的认知差异。展现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并针对性的加以解决。由此看来,E学习状态下教师的备课量是大的,我们不是为了E学习而学习,而是为提升教学功能而开展教学,这样能拓宽我们的E学习视野。当然项目范围也是很广的。如何提供课时中的教学效率呢?我个人认为微视频要走出视频,立足于单纯的知识点,而是体现学习的方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反复,比如前面老师们提到的“屏幕”问题,我也在思考。
陈建伟(新北区教研室):这点有一个借鉴,比如默尔本大学中教授的课堂可以随机点播,这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在线平台,同样可以解决教学效果的问题。
宋如峰(外国语学校):我有二个疑问:一是微视频点演率太低,为什么,怎么办?二是,学生对电脑使用中学校、家长的限制问题,如何来突破,毕竟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周秋去(外国语学校):我们的E学习推进想立足于学生建立“多元化”、“多通道”的平台方式,但有些内容十分难。比如我教学的化学学科,小组学习比较困难,如何开展E学习,而且很多方面也会受到限制,比如实验等。
周波:大家提到的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现实,我们想课程架构与学校目标的整合与融合可能是关键,但确实有些问题无法在课堂上解决,这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才实施“自然分教”的教学模式,想力求从小组学习中解决问题。
彭志荣:老师讲15分钟以上,这节课就没有练习时间,这节课就不是好课。E学习要看学生学习效果,可以将认识以差异化方式“展示”,这样提高参与度,也就是我们学校搞的“展评式”学习法。
潘小福:我的想法可以借鉴E学习中的“书写板”研究。一是提升互动性,二是资源的呈现可以由平台进行系统归类呈现,再对某一类进行微视频拓展,这样有助于自主学习。其三是作业放入展评环节,教师及时发现错误后,再进入到配套练习训练中,使学生明确最希望知道的是什么,怎样想到的呢?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周弘恺(省常中):我在思考为什么一定要用平板呢,其他信息平台是否也可以开展E学习项目学习呢。作为辅助学习,引入信息的作用是大的。一是信息量大,二是对数据统计能及进分析。下面我谈谈及时分析的问题。对于过程的分析我有以下几个想法:1、可以判断出题时间,2、可以判断做题次数,3、可以展示做的书写过程,这时可以引入微课程的方式。我们学校开展的是基于智慧型E学习互动教学的研究,分别从学生行为、教师行为、管理方法入手。学生在课堂中还不了解的知识,作为学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讲评后再进行专项练习。这里我有必要讲一下思维导图,借助思维导图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也可是学生自主对学习内容进行评价与判断,提出练习的内容,动态生成式的成果标签,能推动学习中资源的利用,提升学习效果。同时,E学习在课外同样可行,比如家庭学习、社区学习、远程学习等。
张震(省常中):E学习的主体核心是服务,针对不同内容,选择适合的方式。我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常态化的实施。就我们数学学科来言,有些内容确实不适合开展。比如习题课,课堂中需要展现学生的完整的思考过程,但E学习的展现往往达不到每个人的完整性。因此我的想法是如何提升教师技术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在观念上实现。不是说这样的一种课型不行,其他也不行,而是让学生在学习感受到除了书本学习,还可以有其他的学习方式与途径。我的一些学生在国外发过来一些作业,其中计算器,办公软件的使用就比国内的学习要求高,不一定是专业的,但解决一下具体项目中却需要使用,这就说明E学习的展开,对于学生目的也是一种观念的形成。不是要形成什么,而是留下些什么。
顾弘(北环中学):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是不是只有平板就是E学习,是不是所有学科中的所有内容都可以开展E学习。我们学校也是实验学校之一,但目前还未能配置相应的硬件,但并没妨碍我们开展E学习研究,我们同样也关注了流程式教学的过程,实施互动交流式学习,以任务包的形式帮助学生打开学习菜单,实现个性性学习,体验过程。同样我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实验怎样做,要不要在信息媒体下做,还是传统的实验操作。
大家:只有无法亲身实现的才需要通过媒体实现,能亲身实验的当然是获得直接经验好。
毛文意:比如一个爆炸的实验,我们观测其过程中的能量的外扩过程,亲身实验无法实现,用媒体的辅助观测进行实进模拟就能帮助学生具体观察,获得直接经验。
潘小福:我也有三个小例子,一个是小学中的乘法口诀;六七四十二这句口诀一般是学生较难记忆的,但并不是所有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设计的平台训练中,可以自主出题让学生练习,平台主动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分析错误点,并进行调整,针对练习问题随机出题,实现针对性练习的目的。第二个是E学习可以提升互动交往的过程,从传统的随意性交流到指向明确的针对性交流,使学习更聚焦,第三个是积极应用一些现有的教学小软件,比如在活动前给大家看的小短片中,统计图表的形成就没有用EXCEL中的,而是应用了一个小软件,帮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体验不同统计图中的价值与应用。这样的一些做法,就可以帮助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个性化与精确化,不是基于经验的判断,而是基于对不同个体实际问题的分析。
潘小福:接下来我们对本次沙龙活动进行小结,感谢各位的智慧分享。我们从实验初中与勤业中学的交流中了解到两所学生风格不同的E学习研究模式,通过不同平台的研究形成各自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实践。二是E学习不局限于课堂教学,需要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三是E学习着力点在于选准内容,不能用E学习包打天下,要注重方式、方法、高效与实质的推进;四是开展E学习项目重在教师观念的改善;五是要实施E学习教师必须要有技术能力的支撑。我们下阶段E学习项目活动可以在以下方面展开尝试:一是学习过程的记录与展评方式的研究;二是对流程式与开放式(自由式)学习任务的架构与展开;三是对差异资源的选择与聚焦的研究。希望各位回到各自的教学现场,积极研究,形成对学科教学环境中E学习的深入认识与实践。谢谢各位。
第五组 主持人:龚国胜
百草园小学张静等老师:
e学习,又称为网络化学习或E-learning。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仲全新学习模式。以e 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③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的;⑤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的。
2.开展e学习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实验初中王静、二十四中顾治君等老师:
通常应该具有下列条件:一是e学习环境,也就是所谓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e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它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二是e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e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在线讨论、数据文件以及数据库等等。e学习资源是e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以及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e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三是e学习方式。利用e平台和e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具有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几种途径。
3.e学习的优劣分析
实验初中王静、二十四中顾治君等老师:
(1)资源丰富。有专门的学习资源库,学生和老师需要用什么资源的时候都可以到专门的库中寻找。较传统学习资源具有多媒体化、超文本、实时交互、资源共享等优点。
(2)学习方式多样。可以根据学习内容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生的自主性很强,学习兴趣增加。
(3)信息处理智能化。以生物课为例,相关的软件能够把人体脉络清晰地呈现出,局部组织可以轻易放大,如神经元都可以放得非常大,让你看到里面的结构。这一点是多媒体课件或PPT等做不到的。
(4)反馈及时。对学生学习的现状教师能够同一时间获得相关信息,能够及时知道学生学习出现的错误,并且强大的软件功能能够及时对学生在各个学习点的错误率进行统计,这有助于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个性化辅导。
e学习的最大问题是教学的设计。一节课首先要由学科老师先进行设计,然后再交由一个团队组织开发,而这个时间一般都得在2周以上,人力、精力的投入非常大。e学习能否达到理想的结果,关键还是看学科教师的素质,只要学科教师能够有水平围绕活动设计出脚本,团队才能开发出相关的学习程序,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科技环境的作用。e学习最适宜在理科方面开展教学,尤其是实验动手学科。人文类的学科尤其是语言类的学科要慎重采用,人机对话相比人人直接对话,显然不利于情感的沟通与交流。e学习究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还有待观察和研究。
4.e学习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有哪些?
实验初中王静、二十四中顾治君等老师:
(1)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信息化社会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量和知识量迅猛增长,使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学生学习的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把人类积累起来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
(2)教师要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一直处于课堂的主宰者的地位。每一个课堂,几乎都是老师在讲,而没有学生思考的余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教师由过去教学中的课堂主宰者转为与学生一起交流的伙伴—平等的交流者。
(3)教师要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变为互动的合作者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下,教师除了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辅导者之外,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与教师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不难预料,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网上软件可以支持师生之间的合作。
(4)教师要从呆板的“教书匠”转变为教学的创新者、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具有稳定的学习环境系统,课程设计开发都由固定的部门来完成,教师并不需要对此做过多的研究。而在采用了各种电子媒体的现代教学方式中,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教师具有了课程设计开发的主动性。教师不应只是“经验型”、“勤奋型”的教书匠,更应是“科研型”、“学者型”、“创新型”的学问家。
龚: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快,基于信息技术来思考和组织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无论技术怎样发达,它也只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平台,所以,e学习也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数字化的媒介,一个基于电脑学习的媒介。首要的因素仍然是教师的素养和基本功,e学习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方法,可见e学习并不自然具有转变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功能,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一起为之努力。
主题6: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
第一组
主持人:吴刚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朱洁如(常州市教育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主持人:朱洁如
欢迎大家来参加常州市教研室举办的第7届教师学术沙龙活动,为了高质量地开展本次主题活动的研讨,对大家提出有几点要求:为了大家更好地互动交流,请大家关闭手机或把手机调到振动档,以免影响我们沙龙的情趣、谈锋和灵感;在交流时先简要说一下自己的单位、姓名、任教学科等;在交流过程中,希望能体现现场学习力,相同观点的不再赘述,提倡独立的观点,也期盼有点娱乐的精神,让我们的沙龙充满愉悦的氛围。
第一中学 顾晓雪 英语
我任教高二的英语,有关于学生的阅读素养,我觉得高中生在英语文学方面的素养上有待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基础比较薄弱,阅读量不够,学生的缺失比较严重。为此,我们学校专门在英语教学中开设一个文学单元的主题,并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
翠竹中学 徐炘 语文:
我已任教12年,感觉初中生文学的阅读素养不足。在上次的世界阅读日活动中,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在看书就是阅读?如老人在看药品说明。怎样让学生多看,看什么?怎样看?阅读中怎样培养思考的能力?
就目前学生的素养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识字写字,小学的课本教材,生字量安排好,而且每课都有识字。相比较解放前的课本而言,原有的识字没有现在的系统性,但在经典篇目上安排比较好。现在我们用的苏教版,快10年了,苏教版对阅读教材的安排是用主题单元的形式呈现的,如建筑类、动物类、母爱篇等,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时没问题,理解却很欠缺,学生的泛读量远远不够,教材要精读,精读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泛读的量,初中如果要大量的阅读就存在读什么的问题?经典、纯文学、大众阅读,而学生都喜欢大众阅读,而在读雨果等的经典作品时,孩子们宁可看电影,读作品读不下去。这需要契机来培养。
去年拍了《悲惨世界》的音乐剧,我引导孩子去读,还发动家长的力量。因家长缺乏的意识,家庭缺少阅读的氛围,往往是学校一头热。又如在教学新闻类单元时,孩子读报的习惯依然不行。因现在家庭订阅报纸的很少,很多家庭都是进行电子阅读,也导致孩子的阅读从经典走向了大众化。
现在感觉契机很少,找不到突破口。另外就是感觉有没有一定要把学生拉回到经典阅读中来,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朱洁如:
刚刚老师抛出了很多问题:教材的使用,阅读的契机,阅读的意义等。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值得一提的是,据悉,不管你愿不愿意,接不接受,美国的《时代周刊》也将全部成为电子阅读,不再用纸张也印刷,这也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翠竹中学 张媚 地理:
我今天主要是来学习的,孩子的阅读素养很重要。我在阅读《好妈妈们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时,书中特别强调了阅读的重要,良好的阅读素养的养成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阅读素养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会影响到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形成。
第五中学 武媛媛 语文:
我任教教高二。同事的孩子,因妈妈的身体力行,自己有着良好的阅读素养,也培养出了孩子的良好阅读习惯。
只要有契机,就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习惯,家长不能更好地培养,因为这一素养的养成时间太长,家长不愿意,宁可让孩子们在数学等学科上多花点功夫。
我根据孩子们都喜欢读小说的需求,就进行教师推荐,及时交流,引得孩子的信任,推荐介绍孩子的好文章,如柴静《看见》,部分孩子们就会主动地进行阅读。我还利用课前3—5分钟进行演讲、新闻播报、书籍推荐等,如学生读了巴金的《家》,就觉得现在的社会依然如此如文中刻画的那样,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因而经典阅读依然是非常需要的,不要太过于看重分数。暑假推荐的书籍要孩子们认真读,电子阅读取代了书本,这是一种进步。如在闲暇时间,等车、交谈中,看一看电子书也很好
省常中 黄洋洋 语文:
我任教高一,对于今天研讨的话题,正好我也在搞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的课题,特别想听听大家对阅读的建议,有问题也可以向吴教授请教。
对于阅读素养的养成,我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分为这样四个维度:阅读的兴趣、方法、习惯、能力。阅读素养从小学就开始培养,不同的阶段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小学、初中、高中分别是怎样?最终的阅读素养形成又是怎样的?如何考察学生的阅读素养的形成,我们现在还缺乏科学的评价。
我们对于不同学生的层次也应有不同的要求。如:阅读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年龄段,如把《红楼梦》作为高中学生的必读书目,但男生不愿意读。
教师推荐的《悲惨世界》,初中生因为太厚,读不下去。
小初高中,应连成一个整体,从小学初中高中形成一个体系,推荐给每一个学生,也让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让家长有章法可引导。这需要一定时间的努力,但价值是大的。
现在的学生要学好语文必须要课外书读得多,我研究的课题《破解高中生课外阅读的困境》,在研究中就受到应试、多学科学习的挤压。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必须要读到一定数量的篇目后才能形成,我们尝试让学生做批注,以此对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行一定的考评,这样操作也担心让学生失去阅读兴趣。
现在的网络很发达,给学生提供了太多便利,剥夺了学生的思考的习惯,现实中,布置了作业,因时间的有限,让孩子们失去了深度阅读的机会。
北郊初级中学 于佳会 语文:
在中学生阅读素养中,我们在培养学生时有没有注意到男女生的差异。他们性别上的差异也让孩子们有着阅读上的差异,如果不关注会扼杀他们的兴趣。我的孩子读六年级,不能让家长的阅读兴趣强加给孩子。三年级开始孩子有了自己的阅读兴趣,家长无法干涉,男孩子喜欢读地理、历史、人物传记型的书籍,对女孩的阅读书籍常常不屑一顾。
如孩子读完《三国演义》后,他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司马懿。我为孩子推荐人物传记,丘吉尔、拿破仑,读后会跟家长交流人物的品质。为孩子推荐散文书籍,孩子的阅读深度有不同,缺乏细腻性。
班级的男生喜欢玄幻小说,他们还自发组成写作小组,进行创作,同时在创作过程中发现了自己想象力不够丰富的缺点,从而有意识地要去再读《西游记》。
是否寻找到一定的切入口,让男女生有不同,也有共读的。学校的一刀切会让孩子们缺失一定的阅读兴趣。
清潭中学 徐剑 政治:
我任教的政治学科,在这几年的中考中,政治都是与历史进行合卷考试的。发现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浮于表面,仅关注字面意识。阅读素养最终、最高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读完了自己在想,有自己的思考,这是现在的孩子缺失的。在教学生的时候,我们也要注重对孩子进行思考的习惯培养,让他们的阅读更为深刻。
阅读是否只停留于书本与电子,生活中的阅读是否也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呢?
花园中学 姜莉莉 语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阅读兴趣。同事的孩子就因为默写不够好,孩子在读二年级时,奶奶就要求孩子每天的默写必须要得100分,每天只能读语文书,导致孩子很不愿意读课外书。
个人认为我们要推荐孩子读课外的,范围尽量广些,不要过多限制学生的阅读内容。
花园中学 万宏妍 语文:
同事从任教初一开始,就要求学生与家长每天共同做一件事:让家长督促孩子每天读书20分钟,写不少于5行的阅读感受,无论孩子写什么。他们一直坚持了下来,虽然开始比较难,但到了初三,孩子的阅读与写作相对于其他班明显有提高。这种方法是不是值得借鉴?
同济中学 张芳 英语:
对于阅读素养谈自己的几点想法:孩子不喜欢阅读,没有形成习惯有社会的原因,《常州日报》记者在采访路人,除了一位小学生说自己在读经典书目外,其他路人几乎没有人说自己喜欢阅读经典。
而在英国,我们常常会看到英国有很多的爸妈推着车子,在树林、公园里给孩子讲故事、为孩子读书;在我们中国却看得很少。孩子阅读的兴趣也对社会的大环境有关系
与家庭有关,学校的学生处于社会底层,家庭的经济条件差、家长要为生存而奔波,孩子们读的书都是快餐文化,对于一些低级、粗俗的东西感兴趣。图书馆有很多书。有一本书中关于性的描写却被孩子们翻烂了。这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
与学习环境有关,作业量大。没有时间读小说。老师还不够重视
在谈谈我自己的想法:阅读素养的培养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的同事一个为孩子每天必做的事就是陪孩子读书。另一个孩子每天看动画片,结果就有了明显的差异,另一个孩子没有静下心来读书的习惯。大人有责任和义务。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爱读书,家庭的培养非常重要!
市北实验初中 王凤珍 数学:
未来的教育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地学习。就数学学科来说,没有说到文字,素养怎样形成?数学中,数字的准确表达很重要。在卖场上,我们去买菜,没有人会去看细看菜价、斤两,自己买鱼时,按照斤两计算应收4.5元而摊主却收5元,说都是这样,其实这是错误的四舍五入。楼盘的推销,关于到市中心的距离的公布,也是钻了两点间线段最短这一规律的空子。
孩子们对文字的阅读比较粗糙,在阅读中是可以提高兴趣的,但孩子关注不够,素养不够,文字与数的关联性关注更是不够。
田家炳初级中学 丁远红 语文:
这次研讨收获很大,也谈自己的看法:素养的养成重要是坚持。我的孩子小的时候,一开始,我每天给他读书,渐渐地形成了每晚都要读书的习惯。后来,因为忙,先生就把电脑打开,用录音播放给孩子听,后来发现孩子的阅读习惯就不行了。由此可见,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地培养。
阅读素养的养成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班级里的孩子是典型的理科男,对于文章缺乏自己的独特感受。他宁可利用2小时去做一道数学题,而不去考虑周围人的感受,他会为默写不好跟自己怄气,我觉得这个孩子要学习为人处世,要提高素养要待人接物的习惯。
现在的教材有些内容仍滞后于学生的生活,它们不大让给学生喜欢,他们没兴趣。
如果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本,是不是对阅读素养的养成
丽华中学 钱红武 语文:
不仅男女生阅读的差异,其实每个人的阅读素养都有差异,推荐的阅读书目有时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孩子爱读《红楼梦》,男孩不喜欢。阅读有个性差异。
孩子会因为学业负担重而影响读书,孩子的阅读素养是很小的时候从家庭开始培养的。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对任一生的影响是什么?喜欢读书是为未来的成年人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一方净土,守住自己。教师要承担起阅读素养的养成的任务,首先要去掉功利化,如果仅是为了分数,是不可取的,读书只是一种休闲的方式,孩子们会更喜欢,去掉阅读那高高在上的神秘感
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很重要。学校的“导师制”,语文没什么可辅导,我和带的社团的学生在一起仅仅是谈谈读读什么书?孩子有向上之心,迎合之心,他们也想了解教师读的书。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几年的努力,有些孩子就成长起来了,有几位学生诗词歌赋可以随便吟诵。
学习李希贵“新学校”的精神,大胆地把语文课拿出一部分让孩子们阅读,给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的平台,这样孩子们更喜欢
兰陵中学 杨蓓丽 语文:
学生的情况不理想,对于这些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孩子们回家要自力更生,没有良好的环境,学校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语文老师要放掉一些课,让孩子们更多地阅读,如现在教新闻单元,有录音新闻、神舟五号等,我大胆取舍,一些课文就不上,而是让孩子们有组织地读报纸。
不给学生过多的束缚,但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方法,给他们一些压力。在班级里开展《剪报》的活动,写评论,让其他同学跟帖。小组合作,关注一下孩子们推荐的文章。
惊醒阅读口试考评的运用。口试可以占成绩的10%,如对课外的名家名篇进行背诵,或者就某一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不喜欢读书,是觉得文章太长。学生进图书馆,太长的他们不选,只是读读《读者》等杂志,我推荐刘墉的《临窗小语》,让孩子们读其中的简短故事。学习修辞手法,给孩子推荐古诗,于丹的书籍。这样比教材中的文章要好接受得多。
有人说上一年qq胜过读十年书,这也是对语文老师的鞭策。
二十四中 王鑫 语文:
听了很多老师的高见有很多感触。如:阅读男女生的差异,家庭培养的重要等等
初中生的阅读素养很不理想,孩子们都爱读书。不是喜不喜欢,而是读什么书?在跳蚤市场活动中最多的就是书,家长们也说,不是怕孩子们不买书,而是买了书不读。
书与书都是一样的面孔,有些书不如不让学生读。很多孩子都是浅阅读,如现在读《水浒传》,孩子们无法进入,孩子的阅读趣味被二流的阅读书本给弄坏了。
有人做这样的实验,让很小的孩子玩黄色的卡片,然后再给了一堆黄色卡片,可孩子总能找到原来的卡片。让孩子听鸟叫,在几十种的鸟叫声,十个月大的孩子也能分辨出他一直听的那种鸟叫。孩子们小时候都喜欢阅读。不恰当的阅读会降低孩子的阅读品味,因而一定要读经典,要沉下心来读。读不下去,就一定要花气力。
关于阅读不要有功利性,考试中一定要有选择题呢?一个人的素养不是都靠读书获得的。如果让我们选择:一个爱读书却什么也不会的孩子,与一个读书有欠缺,可其他都会做的孩子,我们肯定会选择第二个孩子。我们不要把阅读能力作为了孩子唯一的一种能力。
勤业中学 范宇航 语文:
学校外来工的学生很多,我们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还可以这样做:指导得法得当,可以把这种习惯迁移到课外。
疑惑:如何让培养与考试更好地融合
思考:阅读是看,要教会孩子去看人、看社会、看自然,其中看自然是最重要的。带着孩子投入自然的怀抱,这与孩子的阅读是有关联的。西方家庭必备两本书《圣经》《莎士比亚全集》。为何能把阅读作为生活的方式,西方有“大家”出现,他的形成背后也有很好的阅读养成,是为了让人成为有思想的人,教育有很多的专家,是否能考虑怎样更好地培养,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培养每一个孩子的阅读素养。
吴刚平教授:
我原来没有教过语文,听了大家的发言,发现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我也贡献自己听说的和看到的内容。
阅读没有统一框定的东西,阅读素养包含着众多的东西,培养阅读的能力、习惯、志趣等也有不同的途径,我们需要提供的是有针对性的培养。
阅读素养也有更多更广的结构。
学生本身,阅读者要关注,我们要重视,关注主体的需求与建构。素养的养成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国家对老师不够重视,对教师背后的培养不足。
美国上阅读课,小学上传记阅读,高中的上法也一样。先是教师做一个大纲:回答三个问题:一是读什么?66本选3本,超过3本自己选。小说自己选若干篇目。
二是读到什么程度?要描述
三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上读?跟家长签协议。而阅读主要是在课堂上读。
高中只讲两个课时,读一节课,第二节课交流读什么,读到什么程度,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
读完后,提供作业单:如:词汇 要求学生懂这些词的意思,会用,造句。【学生要签合同,不做违反合同是可耻的。用口头考试的方式代替笔试】
阅读目标:
基本目标:基础的,孩子们都能达到
还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资源的类型很丰富,有意识的提供给学生
方法:让学生能自主性的学习。
兴趣:重视每个人的差异性兴趣
分类:让学生按照兴趣、文本类型进行分类。
提供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阅读!
在阅读中学会阅读!
朱洁如:
感谢吴教授跟我们分享了他的见解,提出了阅读素养结构研究的空间很大,并且就国际阅读的背景,为我们介绍了美国小学与高中的阅读课的教学范式。
我来回应今天有些老师提到的一些问题。
素养的定义,一是指经过培训和实践后会形成的技巧和能力;二是指平素养成的习惯。
首先谈习惯。
阅读习惯的养成,各科老师都有责任去培养,尤其是语文教师,但家庭给予学生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从我们自身的阅读经历和我们的学生身上都能感觉到。另外,我个人认为阅读这种习惯有时也很有意思。有人对歌剧进行了这样精辟的论述:有的人看一次就会喜欢上它,而且会喜欢它一辈子。而有的人一开始就不喜欢它,虽然他知道这是一种高雅的艺术,会学着去欣赏它,但是歌剧却永远进入不了他的灵魂。阅读习惯也是如此。真的有这样一种情况:家有万卷书,无一读书人。而且有许多附庸风雅的买书人也会这样调侃自己: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其次谈阅读的境界。
对于阅读来说,阅读大体分三个境界:读通了、读懂了、读透了。能顺利地读完,则通。能通晓大义,则懂。能有自己的体悟与批判,则透。当然在各个学段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著名作家毕淑敏在一篇文章中,谈自己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读《海的女儿》,她说,小时候读,会泪流满面。少女时读,希望自己也拥有这份爱情;为人母时读,会觉得孩子的母亲是多么惨烈。所以,不同的阶段有不同阅读感受。这也告诉我们要尊重差异,尊重独特感受。
接着说为什么要培养阅读素养。
为什么要培养,这是很重要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为了短视的应试。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标制定组的专家方智范说,学语文是让心变得细腻、柔软。阅读同样如此,并且功效更甚,语文是文化母乳精神故乡,书构筑的是人的精神家园,让人在无望的时候变得有力量,让人的胸襟变得更为宽广。所以,苏霍姆里斯基说“要无限地相信阅读的力量!”当然,阅读还分为了文学体验的阅读和为了完成任务的阅读。读说明书,广告,管理规则等等都是阅读,生活离不开阅读。
再回应课外阅读网站的问题。
我们常州的小学语文,还是相当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课外阅读的指导。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学校如:北环、博小等有专门的阅读网站,一系列工作都比较细致到位。小学阶段是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
最后说说小学阶段阅读能力的监测问题。
常州小语对小学阶段阅读理解能力的监测,已经连续进行了三年。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阅读理解能力,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层级,而是贯穿于认读、鉴赏、迁移、创造各个阅读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又可以分为若干类型和水平。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参差不齐的。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各个理解能力层级的学生在原有的层次上逐步提高。忽视学生原有的理解类型特点和能力而盲目地揠苗助长,只会使学生盲从跟风,进而丧失阅读的兴趣,无法构建自身的阅读能力体系,同时,教学也无法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与帮助。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没有对错之分。即便是相同的阅读阶段,也有不同的理解类型,理解的层次也有高低深浅之别。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理解能力监测,可以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特点进行判断,更好地发挥评价对阅读教学的反馈作用。
第二组 主持人:黄 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贺克春(高中语文兼职教研员)
一、主持人语
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民族进步,都与阅读素养有着紧密联系。它是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基本要素,是青少年实现社会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奠基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认为,“阅读素养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正是因为阅读素养关系到青少年的个人发展和国家社会经济的进步,所以国际著名的教育评价项目都将阅读素养作为核心的测评内容。
中小学是阅读发展的关键阶段。阅读不仅仅是概括段落大意,理解书面文章,还包括获取信息以满足目的需求的能力。只有掌握了阅读的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才能更自信地融入社会。良好的阅读素养不仅是个体健康生活的重要标志,而且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成为关涉国家和个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011年底,一则消息震动全球教育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式公布了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首次参加PISA测试的中国上海学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三项评价中,均取得全球第一的佳绩。
关于阅读素养的界定往往因测试项目而定,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将阅读素养定义为“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认为学生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对阅读素养的界定为:学生为实现个人目标、发展个人知识和潜能及参与社会活动,而理解、运用和反思书面材料的能力。我们一般将学生的阅读能力明确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关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内容和要求有:广泛阅读,科学选择,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维习惯。
其实,无论这些项目组织如何字斟句酌地对阅读素养进行定义,实质上他们都想更贴切地道出阅读素养的3个至关重要的要素:认知能力、文章类型、阅读目的或情景。首先,阅读需要调动人广泛的认知和元认识能力,形成对文章不同层次的理解。另外,阅读者应该能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除此之外,阅读者能够通过获得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恰当地使用这些信息,以此来满足特定的目的需求。
我国在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以下方面的不足:中小学生的阅读素养问题还没有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缺少理论方面的研究,缺少统一的规划和指导、缺少专业的指导教师和缺少阅读课程等。在文章的最后,借鉴国外阅读素养教育实践,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此进行统一管理,对我国中小学生阅读素养进行调查和研究,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积极开设阅读素养方面的课程,提供更多的图书和设施等。
下面,大家围绕“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的话题展开沙龙式的讨论。先请黄伟教授做主题发言,然后请大家各抒己见。
二、黄伟教授主题发言
刚才,贺老师就一些概念进行了梳理,很有必要。其实,阅读对人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有句话说:“爱读书的孩子坏不到哪里去”,而且这句话我们可以换个说法——“爱读书的孩子,即使坏了,我们也有办法挽救。”可以说遇到好书可以让人心灵震撼。好书对人的志趣乃至情调的模塑都有极大的作用。
主要观点:
(一)作为老师,应该尝试着从孩子的角度找到三五本成就人生信念的书籍。中国目前面临信仰危机,究其原因,可能就是缺少两三本书。我提倡寻找到三五本书,以便给人生打好基础与底色。那么能够我们提供信仰的书籍是什么呢?我想可能是《论语》、《诗经》,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未经证明。我建议寻找的书籍不仅限于与中国,而是放眼到世界。比如美国的《独立宣言》、《美利坚宪法》等。这些书籍体现了美国的精英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折射出美国的民主精神。例如:虽然美国时常发生枪击案,但是历任总统只提出限枪的命令而非禁枪的命令。为什么?因为,每一美国公民都有拥有枪支的权利。这代表了美国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人民有反政府的权利。当然,这只是一个角度,作为教师,应该保持对“普世价值”的关注。教师肩负着塑造民族基本人格的重任。当前,教师可以在班级讨论确定几本书,并用一年的时间把这几本书读完。这些书籍可以超出语文学习的范畴。
(二)当前教学中,抒情文章的学习与练习占了大多数。可以说好多老师都具有煽情的技能,阅读抒情的文章并没错,但是阅读的最大功能是引发思考。书是镜子,不是用来照世界,而是照耀心灵,引发对我们对世界的思考。煽情过多就可能变成滥情,同时这也是思考水平低的表现。应为煽情起初多缘于政治运动,一个动不动就表现情绪的社会是不成熟的社会。只有拥有理性的思考才能有理性的社会。一个民族如果易被煽情,就很容易被蒙蔽。因此,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在理性的思考中追求智慧的愉快,而非是过于煽情。大家都应该有这样的经历——从对阅读的困惑到豁然开朗的过程,这就是获得真知的愉快感。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籍进行阅读呢?应选择能给人带来思想冲击与思考的书籍。这样的书籍是有重量、有分量的。同时,还应解决怎样读的问题。当下,我们要让学生学会选择。筛选与思考。否则,就只能是知识的奴隶而非主人。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提取筛选信息的能力、判断辨别有用和真假信息的能力。只有学会批判性思考阅读,才能活出自我。目前在学生身上出现了“套版问题”,这是思维趋同的表现,也反映出阅读方式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感受,要有求异的心理。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这必然会对同一篇文章读出差异来。为此,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自己的预设答案而扭曲学生的思维,直到正中自己的“下怀”为止。阅读需要反思需要多元需要批判。在我们接受的教育中,大多是二元对立的,这也导致了在斗争中缺乏善待和宽容。其实在正确和错误之间还存在无数的可能;在输赢之间还存在无数的回旋余地。比如“三尺巷”的故事就告诉我们各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在阅读的选择中,应该注意到在对立面中寻找共通点。
三、教师交流
(一)同济中学苏红果问题陈述: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求同学们多读抒情类文章。对于写作训练,老师缺少对学生的指导,只是让学生背诵几篇范文。目前,对于小学学生来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经典进行阅读比较好?
黄教授回应:对于老师对作文教学指导方式,我们不能过分指责。这种方式是为了应试。在临时应急时,背诵几篇范文确实有效。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对于作文的提高是有限的,同时还会让学生养成不好的习惯。对于作文的指导,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学的问题在于教学的体制,在于制度与文化,要想解决,也非易事。
其次,对于小学生经典阅读的选择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第一,选择阅读国内的经典书籍或文章。这是对学生语言敏感度的培养与提升;第二,选择阅读国外的童话故事,以便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可以注意两手抓。一手抓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阅读,另外一手注意锻炼孩子应对学业的阅读。
(二)对于初中生来说,可以让学生阅读对于哲学、社会学的普及性书籍,以及包含人文教育的作品,能够引导与引发学生的思考。
当然,随着科学发展的日新日异,阅读方式变得越来越多,许多老师也应注意发挥电子图书的作用,现在拥有手机的学生越来越多,可以指导他们下载各种文章杂志及名著,充分利用课余饭后的边角时间去阅读,做到见缝插针地阅读。随着阅读兴趣的提高,学生阅读速度会越来越快,阅读量也会越来越大,相关知识自然也越来越多……这就涉及到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如何选择阅读内容的问题。
(三)常州市第二中学杨小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发现高中生的作文竟然比不上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作文鲜活。同时发现同学对于唯心主义以及流行文化的关注度比较高,是否需要予以引导与纠正。
黄教授回应:
首先,高中生文章比不上小学生,这是教育与成人懂得问题。孩子是神,能够发现成人看不到的东西,而随着人的成长,渐渐可能会出现模塑化的东西,这就出现了思维方向趋于狭窄。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让学生明白要多观察理性的细节,而非一味的感性认知。
其次,对于唯心与唯物主义,其实二者在历史中一直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不断推动者历史的前进。通观历史,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贡献可能比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贡献更大一些。当然,这并不是在否认唯物主义。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唯物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进行学术性的探讨,同时注意保持辩证唯物的价值观。
最后,流行文化与经典作品并不矛盾。允许孩子有多变性,可以引导孩子把流行文化与经典作品阅读统一起来,去追求真实的东西。求真是孩子的天性。
(四)清潭中学戴炜杰:阅与读有何区别?推荐学籍阅读与放广播让学生听效果一样吗?
回应:从字面的意思来看,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趋向于感受与体验,小到一幅画,大到大千世界都可以进行阅。听广播也是阅,想象更丰富,因人而异。而读则是说和语言文字相关的文本,读有言,要发声。广义阅读可以包括图表,狭义阅读主要指文字,面对的是文本,可以默读、朗读。哪种方式获得信息更有意义就可以采用哪种方式。
(五)常州一中金春:阅读是有阶段性的。我们很怀念连环画时代,人最初就是从阅读图表开始的。目前初中生热衷于对时尚书籍的阅读例如最小说等以及钟爱日本的漫画书,应该如何看待此事呢?
回应:0-12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发展潜力是无穷的,让孩子爱上阅读十分关键。因为交流与阅读是提高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家长需要注意耐心和孩子进行交流,同时注意对孩子兴趣的培养。漫画在日本的市场非常大,这缘于日本人对外物比较敏感,同时日本人的思想较为西化。人的思维不是唯一的,所以多接触些多元文化是可以的。同时在阅读其他文化书籍时,也应注意到多思考。
(六)问题陈述: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也进行了一些经典的阅读,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自身的写作能力没有提高,就改为了功利性阅读,应该怎么面对这个问题?
回应:阅读与写作关系很复杂,读对于写有帮助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清楚是谁在读,读什么,怎么读。阅读通往写作不能太功利。读经典对写作的帮助是一个漫长但厚重的过程,因为经典发酵的时间更长一些。因此对于读来说,关键在于寻找到通往写作的桥梁。
(七)丽华中学徐岸慧问题陈述:如何组织阅读活动?海量阅读、主题式阅读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哪个作用更大?为何抒情类作文在考试中得分高?
回应:多阅读很必要,未必都要读懂,但一定要读出思考,而对于阅读后要有配套措施。比如读书后的读书报告会,组织读书报告会绝对不是“把读的东西吐出来”——即简单的介绍这本书在说什么等等。而是要交流读书给人的反思和启发,要把感悟到的东西给表达出来。在比如组织名著阅读的考查。对于名著如何考试,绝对不是考试一些细节性的东西,而是考察名著与自身的联系,与书本的联系等等!否则,就是考试出了问题。
(八)常州一中肖迪:接着上面老师的话题——阅读活动的组织。刚才提到的读书节活动对营造读书氛围很有意义。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过程中,以“广泛阅读,科学选择,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维习惯”为宗旨展开的诸如“读书节”等精品活动,使学生的阅读意识不断增强,积极的阅读习惯逐渐养成。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校园文化氛围是学生阅读素养培养的重要环节。围绕“阅读素质拓展”开展一系列校园阅读活动,包括读书节、朗诵竞赛、征文比赛等,不仅在促进学生的阅读素养方面成效明显,而且逐渐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读书”氛围。在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上,不仅要在活动主题上下工夫,使有关阅读活动在形式上具备灵活性、新颖性,还要纵向拓展阅读活动的深度,从而使其内容更积极,影响效果更持久。久而久之“勤读书,读好书”必然会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
第三组
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周 勇
常州市教育教研室 庄春梅
主持人开场:关于阅读素养,我们觉得全民阅读水平,阅读时间越来越有问题。在路上、在车上往往看到中国的年轻人经常是翻手机,听耳机,看书的时间少。今天我们来讨论“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建议大家从自己的学科经验出发思考:
1. 什么是阅读素养?
2. 为什么要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素养?
3. 自己在实践中怎么做的?有何尝试?或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北郊中学包老师:自己女儿四年级语文学习有问题,不知道如何提高?(例举“母爱”
题材的文章,孩子不理解寓意)。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说,我们学校在学习山东潍坊的经验,推行大主题阅读。以一个主题为单元,把古今中外有关此主题的题材编成一本书。阅读课提供一些报刊杂志让学生自由阅读。平时做些积累、摘抄的作业。
周勇教授:阅读课书目是老师给的还是学生自选的?通过学生阅读作业教师感到学生哪些方面改进?
包老师:我们一般不作干预,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摘录,注重学生多看书,看好书。如果给他们规范和要求,学生兴趣可能就会减低。
一中胡老师:发现学生喜欢看穿越、玄幻类小说,读杂书是否对学生能力有好处?高中引导学生读书,读哪类?还是学生自选?怎样评价他们能力素养的提高呢?
周勇教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可能要先去了解学生,他们喜欢什么?多跟学生交流。常规教学没有多少阅读时间,其实学生每天都在读东西,教师要了解他们的兴趣在哪里?了解学生读了什么再和他们交流。学生喜欢看穿越、玄幻类作品教师一方面自己也要看一点,了解其文学形式、语法结构、思想内涵,然后再把它引导,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五中曹老师:我们五中学生阅读意识是比较薄弱的,语文的阅读与大环境、小环境都有关系,有的同学喜欢读书,大人也是;有的人就不喜欢,现在的学生为什么没有时间读书?
周勇教授:我们语文老师自己首先要精通文学,研究作家,让学生受感染。
八中赵老师:我们是初中校,我觉得阅读素养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基础,初中生养成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对后继学习有用。就语文学科来说,在小学非常重视,到了初中,学生学的门头多了,初中学生对语文就不那么重视了。我校90%是外来民工子女,阅读没有基础,家长也不重视,我们学校依据教材抓阅读教学、阅读方法,注重兴趣培养,结合常州市中考要求阅读的10部名著,进行阅读方法交流等,组织80多个同学的社团。对于阅读我们语文组老师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要多读,另一种认为要多讲。
周勇教授: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情况,针对不同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我们常规教学是为了学生应对考试,语文教学要丰富学生的文化基础,教师自己要清楚自己的文学观:小说、诗歌、散文各注重哪些?你要能告诉学生什么是好的:小说、诗歌、散文,以你的价值观去影响学生。一句话:教师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怎么去发展学生?
八中刘老师(任教数学):我们发现学生阅读素养在数学中的问题是:学生怎么读题、审题,有时学生读不懂题目。
市北陈老师(任教数学):问题1,学生对数学语言不转换,其实数学知识没有多少。问题2,阅读习惯不好,看题不完整。
周勇教授:要针对这类问题搞专题分析。数学阅读要引导学生感知图形背后的原理,了解背后哪些“源”的东西。
丽华中学黄老师:我们学校专门开设校本课程:古诗词、经典诵读、看视频、介绍欣赏,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初一年级开展“海量阅读”的课题研究。学校还有专门的阅读课,课前三分钟:让同学介绍分享经典、美文推荐,觉得有些方面教师的引导很重要。
周勇教授:象玄幻小说,教师要引导,还要关注能应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当年沈丛文教作文,看似简单其实就让学生学会运用原来读的材料。如《早晨》、《这间屋子的空气》,学生读了以后要有效果——用到作文之中,作文各种各样的主题和细节、片段都要训练与阅读结合起来。作文的主题要去调动学生阅读的基础,阅读的最高境界就是运用。这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高效率的引导!
花园中学王老师:学生的阅读素养是有差异的。学生喜欢的书也是不一样的,男生和女生喜欢看的书往往不一样。
周勇教授:初中和高中学生的不同就是学生的层次性,语文素养的养成不是习题的累积,要鼓励学生读书,经常跟学生交流,学生的阅读素养就不知不觉提高了。韩愈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指所有的教学都要通过阅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
第四组
主持人:吴亮奎(博士)
戴 慧(常州市教育教研室小学思品教研员、特级教师后备人才)
一、本组沙龙情况简介
本组沙龙主题: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本组沙龙分为6小组,本组由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亮奎博士和市教研室教研员戴慧老师沟通担任主持。来自全市高中、初中的18位教师参加了本组沙龙。
二、活动内容综述
(一)“阅读素养”的含义
美国国家教育发展评估认为,阅读是一个积极且复杂的过程,涉及理解书面文章、形成并理解含义,根据文章类型、目的与情景,恰当使用含义。而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则认为,我们不仅要强调阅读者能够理解所读文章的内容意义,还要强调阅读者应具备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以此满足目的需求的能力,这也是在阅读的后面加上“素养”这个词的原因。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提出,阅读素养是阅读者为了达成个人目标、积累知识、开发个人潜力、参与社会等目的,理解、利用、反思和使用书面文章的能力。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认为,阅读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建构意义、了解有效的阅读策略并反思所读的内容,因此阅读素养应该界定为“阅读者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年轻的阅读者能够从各种形式的文章中构建意义。他们能够通过阅读进行学习,参与到学校和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中”。
总结以上含义,概括出阅读素养的3个至关重要的要素。
首先,阅读需要调动人广泛的认知和元认识能力,形成对文章不同层次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需要调动广泛的认知能力,诸如对所呈现材料的基本解码能力,调用词汇、语法、句法结构和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探索自身以外的世界,等等。阅读者也需要运用元认知能力,如运用恰当的阅读策略和意识,为了特定的目的进行思考、监控和调整阅读行为等。基于此,阅读者能够通过定位回忆信息和作出必要的推论,达到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够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文章的观点和信息作出整合和解释;能够为了特定的目的和情景需求,对文章的观点、信息、语言形式作出反思和评价。
另外,阅读者应该能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阅读者所阅读的材料不仅是那耐人寻味的小说、优美感人的散文诗、激情澎湃的演讲传记等文学类文章,也不仅是报道时事的新闻、传播科技的论文、评论社会的杂谈等说明议论类文章,还应该包括那介绍使用方法的说明书、指导行程路线的地图、规定日程安排的时间进度表、反映数据规律的图表这些程序性文章,最后这一类文章也许是独立呈现的,也许掺杂在说明类的文章中。第一类和第二类文章在很多项目中被称为“连续性文本”,第三类文章则相应地被称为“非连续性文本”。
除此之外,阅读者能够通过获得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恰当地使用这些信息,以此来满足特定的目的需求。阅读者阅读可能是为了文学体验,如阅读小说、诗歌、散文等,也有可能是为了获取和使用信息,如阅读地图、说明书、杂谈、新闻等。阅读者通过阅读,可以达到个人娱乐、学习的目的,可以利用阅读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可以通过阅读拓展个人的知识储备、丰富精神世界、开发个人潜力,可以通过阅读参与社会活动。事实证明,有阅读素养的公民更容易融入各类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团体中。阅读者选择不同的文章进行阅读,正是因为文章中的特定情境能够满足阅读者的阅读目的。
(二)研究“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意义
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民族进步,都与阅读素养有着紧密联系。它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基本要素,是孩子实现社会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奠基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认为,“阅读素养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只有掌握了阅读的能力,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才能更自信地融入社会,满足生活、工作甚至生存的需要;只有学会了如何阅读,才能提高鉴赏能力,接受全方位的信息,满足个人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
阅读素养也是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国民的精神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最终的竞争力都起着关键的作用。而精神力量的获取和培养,则需要通过阅读。培养有素养的社会成员,能够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阅读素养培养的阶段
哈佛大学教育学家珍妮·查尔提出的“五阶段模型”对阅读的发展阶段予以很好的阐述。她认为,人一生的阅读发展可以分为5个阶段:
■开始阅读(或解码)阶段(6-7岁)
■掌握阅读(或流畅阅读)阶段(7-8岁)
■为了学习新知而阅读(9-13岁)
■多重观点阶段(14-18岁)
■构建与批判阶段(大学及大学以后)
在珍妮·查尔的“五阶段模型”中,第二、第三和第四阶段是阅读的关键阶段,在这3个阶段中,阅读者从小心地确认以前所学的简单阅读技能,到通过阅读获取信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再到分析评价和反思自己所读的内容,它呈现了一个个体从初级阅读者逐渐成为成熟阅读者的蜕变过程。
特别是在第三个阅读发展阶段,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尤为重要。在第三阶段前,儿童一般通过听和看获得新知识。但在这个阶段末期,他们在阅读渠道上获得新信息的效率超过任何其他获得新信息的渠道。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儿童在这个阶段的知识、语法和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必须限制阅读的复杂性。
该阶段又分为两个水平。第一水平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水平。这个水平的任务是能阅读不需要或者需要一点专业知识就可以理解的书籍。第二个水平是初中水平,它能使读者更接近一般成人的阅读水平。在这个水平的晚期,学生应该能够阅读报纸、成人通俗小说,以及类似《读者》这样的杂志。完成这两个水平间的转变,需要学生增加他们细致的分析能力,以及对文章中表达的不同观点的精细反应能力。
因此,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选择了9-10岁的儿童作为阅读素养的研究对象。他们认为,这个年龄段是孩子阅读发展的非常重要的转折点。此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学会如何阅读,并知道为了学习而阅读。国际学生评价项目选择了15岁的青少年作为调查对象,这一年龄的孩子所具有的阅读素养是他们进入社会的重要基本素养之一。美国国家教育发展评估选择了四年级、八年级和十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国家层面的一个横断面来反映基础教育阶段的质量及其变化趋势。在我国,8-15岁是孩子接受中小学义务教育的阶段,因此,关注中小学生的阅读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四)怎样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素养
1、语文老师的做法:
(1)阅读课文,不应该只是理解和记住每篇课文的内容、结构与信息,而是让学生通过这些课文学会怎么阅读,学会如何理解、评价文章,并从中得到启示,学会利用文章中的信息和含义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将阅读内容作为联结性知识组织教学,而应将之作为富有智能意义的运算性知识来组织教学。比如段落结构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一般注重讲解文章段落结构怎样安排,让学生了解所学课文的结构层次,往往忽视了这种结构如何建构的过程。由于缺乏作者构思过程的再创造和读者解读形成结构的再创造,学生没有真正经历形成文本结构的智力活动,因此遇到新的文章,还是一筹莫展。也就是说,这种阅读教学没有使学生真正形成阅读活动的基本素质。
(2)选择让学生自主阅读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大声朗读效果更好。学生自主阅读,能够让他们目的明确,在阅读实践中主动探索,获得理解、体验感情、启迪思想。在如今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阅读课堂不应该满堂灌,教师在讲台上兴致盎然地讲如何阅读,而下面的学生却是不知所云。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阅读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阅读活动的主人。每个学生的阅读都是个性化的、独特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的生活、知识经验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结构,自觉地进行阅读,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方式等。
(3)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仅仅是能够通过考试,增加某一方面的知识储备,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会如何生存。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目标较为单一,仅仅注重以学习语文知识为目标的精读,忽视了以阅读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泛读。语文是母语教育,社会中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在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中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2、英语老师的做法:
重视培养学生良好而科学的阅读习惯,用各种方法激发阅读兴趣,主要做法有:
(1)将阅读分为精读、泛读两种。精读是指教师所选的阅读材料为绝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由教师重点辅导,要求学生精心细读,将阅读提问与材料内容结合考虑,把中心思想、语法结构及词汇用法等吃准、吃透。泛读是指学生根据各自兴趣在教师指导下自选阅读材料,快速浏览阅读,以拓宽知识面,要求学生练阅读速度,练英语思维能力,并能迅速获取所需阅读对象信息。
(2)强调阅读与情感结合。在训练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产生阅读愿望,进入适度兴趣状态,以体验、发展和强化阅读英语的兴趣,并逐渐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磨练学生在阅读中克服困难的意志。
(3)改掉只能用“翻译法”阅读的陋习。目前的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往往是先不自觉地在头脑中将英语翻译成汉语,然后再通过汉语这个中介把握阅读对象的语言信息,这样不仅大大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其阅读效果没有了阅读对象中的精髓内容“英语思想”。于是我们在训练时,要求学生在思想上扮演阅读对象中的角色,养成英语思维习惯,以提高效率与效果。
(4)要求细细品味中外文化差异。英语蕴含着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内涵,如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在训练时,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使用教学媒体等手段让学生多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联系身边日常生活,激发阅读兴趣,在品味中外文化差异中不知不觉地产生英语语感和悟性,培养了跨文化阅读和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
(5)适当布置一些英语阅读方面的作业,如完形填空、短文改错、写作等。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有利,对阅读素质的培养有利。
3、数学老师的做法: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文字、数学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各种心理活动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不断假设、证明、想象、推理的积极能动的认知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数学阅读又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对指导数学阅读有重要意义。
比如应用题的阅读,在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在思维方式上多加指导,先按一定“程序”进行引导阅读,形成一定的模式,待学生有了一定能力后,再进行变式训练。例如可进行这样的方式:题中的几句--这道题是属于什么类型--题中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怎样等。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应用题的难度,进行示范阅读,抓住字词句,抓住关键词和关键数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或列表或画图或列式理清关系,从而渐渐掌握阅读要领,达到熟练程度。阅读训练时,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分析,明白其内含,并将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把题目浓缩,减化,达到缩小跨度的目的。对于关键词,有时还需划上着重记号,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4、家校共同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素养:
影响学生阅读表现的因素与家庭教育有关,家庭教育对于中小学生的发展作用不容忽视。家庭阅读环境比学校阅读环境对学生的阅读动机、阅读态度以及阅读兴趣的影响更大。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财务、家庭教育资源、家庭文化资源等家庭经济社会地位指数对学生阅读成绩有影响。
孩子每天养成读书的习惯,家庭成员的示范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家长每天抽点时间坐下来读书,读专业的书,读文艺的书,读孩子们喜欢的童话、寓言、诗歌、儿歌等,让他们从大人身上学会选择自己必须学习和喜欢的书来读,懂得一个人一生都要学习,才会越来越聪明。 家长经常带孩子去书店选购自己喜欢的书籍和影像资料,是营造读书氛围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长指导阅读方法,和孩子一起阅读、游戏,启发孩子带着问题阅读,都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好办法。
(五)培养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困惑
1、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怎么办?即便是高考文科语文有名著阅读的要求,许多学生在泛读了名著之后,以大量背试题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学校和教师的对策:每一篇课文就是阅读材料,提高课堂阅读的指导,提高课堂阅读的实效性。学校、教研组统筹规划学生三年的阅读数量,并通过开设阅读课、开设校本课程、创设阅读节等活动来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
2、如何让家长支持阅读?学生在家有一点空闲时间看书,家长认为看“闲书“,有这个时间不如做点题目。
3、如何处理好传统阅读和电子阅读之间的关系?
4、如何处理好快餐式阅读、浅阅读和深度阅读之间的关系?
5、传统阅读正受到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冲击。如何引导学生处理好之间的关系?
第五组
主持人:周 於(常州市教育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有19位老师参加了本组交流,来自语文、英语、数学、政治、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等七个学科,主要从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的视角审视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围绕以下几方面分享了各自的思考和实践,提出存在的问题。
1.阅读素养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和未来事业发展的高度。中国又是一个国民阅读素养比较差的国度。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社会、学校,家长、老师,特别是教育管理者,对此的认识还缺乏应有的高度。
2.大多数的小学生、初中生非常喜欢阅读,看书的速度很快,男生比较喜欢看漫画,阅读速度快了之后,阅读的质量不佳。针对老师们提出的这一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交流后形成了以下认识:
(1)学生对阅读的热情是阅读素养养成的一个重要前提,要注意保护这种兴趣和热情;
(2)阅读习惯的养成有最佳年龄段,不能错失;高中老师慨叹,到了高中阶段再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实在是收效甚微;
(3)在阅读材料的喜好上有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这很正常,但教师应注意引导,否则学生的阅读面就得不到拓展;
(4)阅读的速度要辩证地来看,关键是教师应对此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即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目的采取适宜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当快则快,当慢能满。
3.关于中小学生的名著阅读问题
(1)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篇目的指导性建议应该与时俱进,有的名著虽然经典、必读,但指定在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读,其可行性到底如何?是否会有预期的效果?
(2)用考试来推动中小学生的名著阅读使得名著阅读异化了,败坏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原因主要有:教师用不恰当的办法帮助学生应付考试,使得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二是考试的形式不科学,虽然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检测学生有没有读过,读得怎样,但目前的命题形式和技术还难以达成这个目的。
4.关于教材阅读
教材阅读可以说是一种专门的阅读,是学生最重要的的学习活动之一,如何阅读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但遗憾的是教师普遍在这方面缺少对学生的指导,所以大部分学生其实是不大掌握阅读教材的策略和方法的。
很少有语文教材把其他学科教材作为阅读材料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方法指导;有些学科(如地理)的教材以“非连续性文本”为主,这需要有专业的阅读指导,但往往我们的学科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不擅长此道。
5.兰陵中学王舜吉校长围绕兰陵中学“学校图书馆创新管理”课题专门谈了学校阅读环境支持的问题,把学校图书馆建成读书交流中心、学校阅读课程的开设、图书漂流活动等创意活动的设计和开展,给参加交流的老师留下深刻印象。
6.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阅读,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需要家校联动。
第六组
主持人:刘 芸
一、培养阅读素养的重要性
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民族进步,都与阅读素养有着紧密联系。它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基本要素,是孩子实现社会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奠基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认为,“阅读素养是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应该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只有掌握了阅读的能力,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知识,才能更自信地融入社会,满足生活、工作甚至生存的需要;只有学会了如何阅读,才能提高鉴赏能力,接受全方位的信息,满足个人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
二、“阅读素养”的界定
PIRLS2001,将“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定义为: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言形书面语式的能力,儿童阅读者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他们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阅读者群体并进行娱乐。
PIRLS2006对“阅读素养”又做了进一步的描述,定义如下:理解和运用社会需要的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形式的能力,年轻的阅读者能够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他们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学校中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者群体、并进行娱乐。这一界定对2001年定义的末句进行了改动,突出了学生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进行阅读的广泛重要性,强调了阅读活动发生的不同情境。
由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到,PIRLS非常关注阅读的目的与情境,这体现在它强调阅读者通过阅读要做什么,即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学校中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者群体并进行娱乐。阅读活动的发生有其特定的目的,如为了消遣娱乐而进行阅读、为了文学体验而进行阅读、为了获得信息而进行阅读、为了学习知识而进行阅读、为了完成某件事情而进行阅读……不同的阅读目的在阅读活动的具体实践中便体现为不同的阅读情境。PIRLS关注儿童阅读发生的具体情境,以此将评价中的儿童阅读活动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中,关注他们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的阅读活动。在PIRLS的阅读素养评价中,阅读能力已经不再被局限于学科范围内,单纯地作为一种特定的学科能力,而是将阅读与生活相联系,将阅读融入现实生活的各个层面:娱乐、学习、工作等等。这一精神具体体现为将阅读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与阅读活动的特定目的相联系。
美国国家教育发展评估是这样定义阅读素养的。它认为,阅读是一个积极且复杂的过程,涉及理解书面文章、形成并理解含义,根据文章类型、目的与情景,恰当使用含义。而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则认为,我们不仅要强调阅读者能够理解所读文章的内容意义,还要强调阅读者应具备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以此满足目的需求的能力,这也是在阅读的后面加上“素养”这个词的原因。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提出,阅读素养是阅读者为了达成个人目标、积累知识、开发个人潜力、参与社会等目的,理解、利用、反思和使用书面文章的能力。
三、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
1、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是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因此,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兴趣也是培养阅读素养的前提和基础。
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开始阶段,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好学生爱看的第一批书,不宜过早地限制学生的阅读范围和阅读内容。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对学生不能管得太死,把阅读的选择权利交给学生,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例如,喜欢漫画的学生可以看漫画,喜欢科普读物的学生就读科普读物,也有一些孩子喜欢作家杨红樱或者沈石溪的作品,教师都予以支持。许多小学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阅读书目,教师亲身体验,综合多方面信息,形成低中高年级的推荐书目。学校研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差异问题和改进办法。在教学内容方面,要适当增加男生较感兴趣的各类题材,多给男生表达的机会,多对男生的表现加以鼓励,让男女生进行合作学习,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还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读书小报、好书推荐会、亲子阅读、作家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中学除了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外,一些老师还根据学生性别特点,引导男生读《东周列国志》《儿女英雄传》,女生读《傲慢与偏见》《简爱》等,征订学生的需要进行引导。
2.良好习惯的培养
1)养成熟读精思的习惯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许多著名的作家能写出不朽的文学作品,闪耀着思想的光辉,焕发出独具一格的魅力,无不是读书深入思考的结果。鲁迅的文章睿智、深刻的底蕴,绝不是某个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得益于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次的思索,从而迸发出无数不朽的篇章。毛泽东的"四勤"学习法中的第三勤说的就是"勤想",就是主张"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多思、善思",不"尽信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
就是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会跟随老师的讲解,对重点语句及文章结构内容作点评,把教师讲解中的关键言简意赅的记在相应的位置上,可记难认字的音,难解词的义,关键句的作用,还要做一些简单的评点,这对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深刻的思维方法很有好处。在课堂以外读书也应保持这样的好习惯。若把"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定会获益匪浅。3)养成"博闻强记",多背诵积累的习惯。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背诵能使我们更熟悉文言诗句,增强语感,增强感悟能力,积累文学素养。这些背诵的知识,犹如储存在头脑仓库中的丰富物质,一但应用时便犹如源头活水般涓涓涌来,就不会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
4)养成读书和写作相伴的习惯。
许多同学常常是把读书和写作当作两回事,导致语篇、作文"两张皮"哪个都不得要领。殊不知许多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上乘精品之作,是写作中难得的极好范文。若能养成常写读书心得、随笔等习惯,那就是真正做到了读书与写作的珠联璧合、融会贯通了。因此,一些初中教师要求学生做摘抄笔记,长期坚持,对学生的写作非常有帮助。
主题7:微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第二组 主持人:孙福明
时间:5月18日上午
参加教师:16人
沙龙记录:
常州市教师相聚于正衡初中,参加“常州市教师教学沙龙”。由孙福明主持的 “微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在各位老师的踊跃发言中热烈进行着。
沙龙的一开始,孙老师细化了微课程的相关知识,让参加该活动的老师对于微课程的理解更近了一步。他提出:“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就是“微视频”,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微课”的主要特点:(1)教学时间较短;(2)教学内容较少;(3)资源容量较小;(4)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
“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孙主任提出的3个问题:(1)什么是“微课程”? (2)怎么开发微课程? (3)怎么利用微课程?进入了沙龙的第二个流程,教师们结合自己所任学科,谈了自己在接触、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的想法和建议。根据各位老师的发言,汇总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话题:
话题一:关于开发学科微课程困惑
1、关于微课程的利用:
(1)怎样突出微课程的优势?区别于平时的ppt?怎么令它使用起来更方便?
(2)学科微课程和我们平时的课件怎样有效结合?使得微课程更好地走向学生,真正地为教学直接服务?
(3)学科微课程主要能分为几个方面?关于课前的导入或者课文的升华?或者是好的学科学习方法?
(4)是否所有学科都适合使用微课程?
(5)学科微课程针对学法好一些还是针对教法好一些?
2、关于微课程的制作:
(1)制作一个课程,极为耗时,如何制作更为方便?
(2)怎样把平时的积累教学经验开发出来?是否让专家领队,经验教师为主力军来进行制作?
(3)关于学科微课程,该开发怎样的学科微课程才能更好的运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呢?
3、关于微课程的价值判断。是帮助记忆?激发兴趣?促进理解?提升素养?
话题二:关于学科微课程的利用和开发的想法或建议
1、关于微课程的开发:
(1)微课程的开发应以有效的课堂为主体,应从学生提升学生素质为关键,将学生单一的课堂内的学科学习,通过微课的开发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让教师们掌握在课堂上不留意的一些细节进行研究。
(2)学科微课程可以针对学科特点、年级特点,梳理出一些相应的知识点,选择较小的切入点,制作成微课程。
(3)对学科微课程,既要有上位的规划,又有下位具体微课程的支撑,建立素材库,做到资源共享,这样才能更快地完善起来。
(4)根据知识结构体系制作有系列性的知识点微课程,同一学科的老师可以领任务,这样避免重复劳动,也能互相借鉴。
2、关于微课程的利用:
(1)从实用性来讲,微课程要能用来渲染气氛、课堂引入、重难点剖析、巩固迁移。
(2)针对学科特点、年级特点,梳理出一些相应的知识点,选择较小的切入点,制作成微课程。
(3)共同建立一个素材库,最好能分类。这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提高利用率。
(4)学科微课程——用于教师:教材分析能力、目标的确定等;用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难点破解等。
(5)微课程不能完全替代PPT课件,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突破。
(6)微课程为学生而用,学生可以随时观看,从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温故而知新,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拓展相关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7)微课程不能占据整堂课,在使用中要有一个度。在更多时候,可以作为现教育模式下的一种教学辅助。
3、关于微课程的形式:
(1)微课程视觉效果高,形象有趣。
(2)开发视频微课程,更简便的方式就是使用可汗学院的录像模式。
话题三:开发学科微课程从哪个方面着手呢?
1、对于某一个知识点的突破的微课、对后进生和不爱提问的学生的提高很有帮助。
2、学科微课程要经过一个精心制作、反复推敲,修改完善的过程,适合作为阶段成果的分享。
3、开发学科微课程可以按照学科章节的知识点来进行开发,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一个知识体系结构,更贴近我们的实际。
4、在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可以做关于班级的微课程,让学生生动形象的了解到班级里出现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事项。
5、对于某一个知识点的突破的微课、对后进生的提高很有帮助。
6、难点——突破;重点——落实;激趣的切入点——引导。
7、从身边做起,所教的学科入手,与本校同事或同学科的盟友共同行动,共享资源。
8、学科知识点及方法的归纳与梳理,课的导入与总结。
9、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用趣味性较浓的形式,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
10、大家说的都是在知识层面提高学生,其实我们可以利用微课程在心灵方面提升学生,这类资源,可以开发。
11、学法指导方面的学科微课程的也很受老师欢迎。
12、介绍好的学习方法、思维过程。
13、可以针对当时教学中存在的难题进行及时的开发,对遇到的特色活动进行开发。
14、渠集各学科教师在课堂的优秀做法,让教师们学习。
15、可以专门开发给毕业的同学用的,把学年段做成连贯的专题,例如初中三角形知识系列,小学空间与图形系列。
话题四:按照学科分类是一个趋势,也是学科微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学科微课程应如何突出学科的特点,才能更为贴近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呢?
1、学科微课程要突出学科的特点:专业性的体现是最为重要的。
2、学法的指导、知识的分类、知识的巩固、课外的延伸。
3、学科课程可按照学科章节的知识点来进行开发。
4、按照课标对本学科的目标,进行分类设计。参照新课标,贴近学生实际,创新实用!
5、学科的专业性是很重要的,专用名词、符号的使用少不了的。
6、要制作一个学科的,还是要根据课标发挥大家的智慧和劳动,不然是很难形成体系的,零零散散的不利于发展。
7、学生的知识是系统化的,横向纵向,都可以联合。平时注重年级,复习时注重整体。
8、可以开发成工具书式的,方便专题查阅。
9、按照课标对本学科的目标,进行分类设计。
10、信息技术中涉及到程序设计的也有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11、学科的思维导图要是可以做成微课程,那么我们的学生收获的将是超乎想象的。
12、我是一名数学老师,微课对我来说,我想做一些经典的公式推导过程,方便理解,方便记忆!
13、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加入一些数学史的内容,以此培养学习兴趣,比如:无理数的发现者,被活活投入了大海喂鱼等经典故事。
14、学案形式的微课程建议开发时针对受众不同的程度,做好高、中、低要求的,一个主题同时做三套,可供老师们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推荐给不同的学生使用。
话题五:学科微课程潜在问题与风险
(1)学科特点:凸显学科内容和操作办法为主,注意区分一下与课堂组织、教育策略的区别;最好能抓住学科内容、学科本质来制作。
(2)教学目标:课堂中过多使用微课程,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完成会有折扣。
(3)观点提升:每次说明一个问题、说清一个观点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果很多点,可以成系列、分集来呈现。选小切入点,说透。
(4)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目前的课务量比较重,学生能否在课余时间上网观看微视频?。
(5)质量把关: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致命性)。
(6)教师的方法、技巧不被人认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活动的尾声,孙老师对这次的沙龙作了一个简单的总结:
1、微课程出发点: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方面入手,突破难点;落实重点;激趣的切入点——引导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2、素材来源:
(1)专业报刊,学科杂志等上面的策略。
(2)针对课堂上的小现象进行开发。
(3)从身边做起,所教的学科入手,与本校同事或同学科的盟友共同行动,共享资源。
(4)针对当时教学中存在的难题进行及时的开发,对遇到的特色活动进行开发。如数学方面,对经典的公式推导过程,方便理解,方便记忆。
3、形式上:
(1)学科教学的切入点,更要小。
(2)分版块,分序列,成体系。
(3)学校的备课组或者科组会可以就某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大家一起找策略。
4、鼓励各位教师勇于尝试,做个细心人,更好地设计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微课程,将微课程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和渠道。
这次活动让每位老师都受益匪浅。最后,第七届“常州市教师教学沙龙——微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在老师们的热烈掌声中结束了。
第三、第四组 主持人:宋德龙
5月18日上午,来自各学校的对“微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这个专题感兴趣的老师们齐聚正衡中学八(5)班教室,共同进行了研讨。围成圆桌式的沙龙形式,使得会场气氛热烈,大家畅所欲言。
本次活动由常州市教育教研室组织,高中英语教研员宋德龙老师主持。为了对微课程开发与利用的主题进行一次充分而且辩证的讨论,主持人将活动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针对微课程的历史、定义、意义、制作方法、使用效率等方面进行“头脑风暴”式交流。
第二阶段:针对微课程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前景,根据前阶段交流的信息,进行分组辩论赛。
一.第一阶段:头脑风暴
1.历史:在主持人对微课程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关于微课程的起源,大家陈述了不同的信息,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微课程是在2008年在美国了一个叫David Penrose的老师发明的,他将自己长达1个小时的讲座压缩成了一个时长只有1分钟的微课程,他将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在2012年微课程成为美国评选出的全国教育七件大事之一。今年微课程概念进入中国国内,在不同的领域,包括大学、中学和小学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2. 定义:各位参会的老师对微课程的定义陈述了自己的理解,发言实录如下:
朝阳周老师:微课程是以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水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开展的教学过程。
一中蒋老师:微课程是课堂教学的缩影,对学生感到困难的某各知识点进行录制,它并不是对整堂课的录制,它是对某个重点知识的重新讲解,学生有机会可以进行再次学习。而且对学生来说是菜单式的随时随地可选择的学习。
清潭马老师:微课程不仅仅是微视频,它更重要的是后续的一些练习,学生的一些反馈。而且我们会给学生一些课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而后学生自己制作微视频,用在课堂的交流上。
主持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具有主题突出、类型多样、情 景真实、交互性强、可生成性、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
3.意义:在谈到微课程的意义时,老师们的发言更加踊跃:
一中刘波老师:微课程具有可选择性,有助于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制作方便,成本低,十分适合老师做。
正衡中学黄老师:微课程对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意义比较大。
同济中学孙老师:微课程的手段和形式更能吸引学生兴趣,因为有动画,有录音,甚至有手写板。但不是所有的学科都适合于制作微课程。
主持人宋老师: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而言,微课程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化学教研员李老师:课程变成微课程的好处有:时间短、可接受度强,短小精悍。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这就是微课程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要在重点、难点、易错点上下文章。既然是微视频,所以就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必须是有选择,有重点的。
4.制作:一中通用技术学科的刘波老师最先发言,向大家介绍了一中微课程的一些做法。他说:一中建立了为学生学习提供方便的微课程的专门性网站,已有250多节微课程,推广力度较大。并定期进行检查,对制作比较好的老师进行奖励。
花园王老师:工具书式的微课程。先提出概念,然后通过例题进行讲解,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基本的概念。
花园刘老师:微课程的目的是突破难点。它还是一种资源,可长期使用,多个知识点可以形成知识串,多个微视频串起来就可形成系统,在复习课时会派上大用场。制作方面风格最好比较轻松、能带有教师自身风格。
主持人:微课程的创始者的制作过程或许对我们如何制作自己的微课程有些指导意义:他将这一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1. 罗列在6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你试图传递的核心概念。这一系列的核心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核心。
2. 写出一个15秒钟到30秒钟的介绍和总结。它们将为你的那些核心概念提供一个上下文背景。
3.用一个麦克风和网络摄像头录制这三个元素。如果你不能完成这个任务,你所在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可以为你提供建议和设备。如果你想制作成纯语音的课程,那么就不需要摄像头了。
4.在这个课程之后,设计一个任务,使这个任务能指导学生去阅读,或者开展探索这些核心概念的活动。如能与写作任务结合起来,那么,它可以帮助学生去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
5.将视频和任务上传到你的课程管理系统中,以供课堂教学使用。
5.使用效率:
在谈及微课程的制作时,老师们不约而同的考虑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当今世界信息爆炸,同时我们中国的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又非常少,如何才能让老师们辛苦制作的微课程为学生们青睐?学生为什么会选择观看微视频而不是其他的网络信息?
八中张老师:条件够不上,95%为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与愿不愿意学是一个问题,微课程靠什么可以吸引到学生?
丽华中学李老师:做微课程之前要先做脚本,要将录制过程中要说的每一句话写下来,微课程要求精致、简洁、高效。并且对学生做了“你对微课程是否感兴趣”的调查,调查发现学生觉得没有交互性,只是一味地点鼠标而已。
一中刘波:我们学校将继续开发在线评价体系、反馈体系及在线辅导。
花园刘老师:我们需要考虑更多形式的微课程。要倡导学科观念的培养。微视频不是针对知识点,而是要关注对方法上的指导。做好一个微视频,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对我们来说更值得探讨的是就某一学科角度出发,怎样去开发出一个好的微视频?什么样的微视频才是有价值的?有何评价标准?这是我们后阶段需要去做的。
丽华高老师:每一个课程的开发是因为被需要,微课程开发的前提是学生自己想要去学习。需要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寻找到自己最需要的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阶段:自由辩论
辩题:微课程这种新生现象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它会不会也是一阵过眼云烟?
反方:田初中:由于有的学生自觉性较差,父母又疏于管教,他们会以看微视频学习为幌子,趁机上网打游戏。
正反:正衡吴老师:微视频出现亦可成为改变学生的一个有利因素。反正学生会偷偷上网,微课程为他们提供了正面的网络信息。
正反:花园中学刘老师:微视频对老师很有帮助。制作微视频需要有高度概括的语言能力,可以帮助老师精炼语言。另外,老师需要在课后思考得更多。诸如“怎样把一个知识点讲透?”这样的问题需要老师自己去思考。
反方:提高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方式很多,不一定只局限在运用微课程这一手段。
正反:丽华中学高老师:只要微视频迎合学生的口味,比如可以把微视频制作成像打游戏一样,投其所好,学生也会喜欢微课程。
反方:微课程的制作过程太辛苦了,老师们为了不出错往往要录制7-8遍,没有生命力。
正反:可以把对微课程的制作精致化的要求降低一些,不需要那样正式。这样老师们就会乐于此道。
反方:微课程缺乏交互性,学生们无法和课程制作者进行交流。
正反:交互的层次有多种,在思维层面的交流是更高的交互。只要制作者能在过程性,方法性等方面加以关注,学生们就会和制作者进行隔空交流。同时,可以采取多个学生公共观看一个微视频的方式,增加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的时间悄然而过,大家仍意犹未尽。这次研讨为教师营造了一个宽松、温暖的交流环境,极大地方便了老师们更好地交流,带给了老师们更多的思考,帮助老师们就下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第五组
主持人:瞿晓峰
一、视频教学的起源
在我国,视频教学最初的形态是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教学电视频道,优点是:课程编排严密,知识性强,自成体系;突破地理空间局限,电视即可收看、方便快捷。对于高等教育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目前,部分收费电视频道也有类似的教育功能,如天元围棋频道等。利用电视视频实现课程教学,其局限性为:学生只能被动收看,缺乏选择性、互动性;学员一旦错过视频收看时间,造成的学习延误无法得到有效弥补;一些重难点也无法进行重复播放;教方也不能及时得到学员学习信息的及时有效反馈,对学习者学习情况缺乏及时了解,对教学安排难以灵活调整。
近两年,教师也是视频教学的受益者,如职称培训,部分课程就是以网络微视频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相对电视视频而言,具有很好的选择性,片段独立性以及适当的交互性。缺点:教师讲解方式呆板老套,缺乏视觉冲击力。
二、怎样定位微课程
在课程框架下的视频资源体系,整体规划很重要,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斧子,缺乏整体效应。一旦失去课程统领意识,制作出来的就是一些零散的视屏片段,无法发挥整体效应。
不要寄希望利用微课程替代教师教学,教学的方式、形式、资源、途径是多样的,微课程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课后查漏补缺。通俗而言就是:“把家教带回家”。
微课程体现一个片段,某些知识点,需要重复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内容。
每一段微视频的时间要适当控制,建议在5~8分钟,切入点要小,可以是一个概念、一条法则、一道习题,可以用来避免学生课堂上听不懂,可以反复看,可以帮助老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怎样制作微课程
建议在做微课程的时候使用office2000,相比office2003而言,这样做有助于视频效果更加流畅。
初始制作,建议在数学学科展开,民意调查发现,数学的需求量比较大。
不成熟的做法:反复录制,上了一遍又一遍,录了一次又一次,稍有瑕疵就重来,最后选择比较满意的版本。这样做教师极容厌倦,且效率很低,往往忙了一天只能得到一个高质片段。
不成熟的做法:使用写字板,以此为平台拍摄微视频,但是有缺点,一是写字板尺寸太小,很难把一道题的分析过程完整表述;二是无法呈现复杂的图形和视频。其作用等同于一张白纸而已。
不成熟的做法:使用PPT,鼠标变成可写状态,这样不精致,写出来的字及其难堪。鼠标不要随意晃动,字体和背景要搭配好,否则观看时会有眩晕感。
成熟的做法:在录制时,语速要和平时上课一样,老师不能从头讲到尾,需要留白,让学生跟着思考;在录制时要绝对安静,调节好话筒与嘴巴的距离,还要注意音量的调节。
成熟的做法:把要讲的问题做成课件,写成文本,在手写板上边写边说边录制,录好后可以使用
成熟的做法:不要反复多次重复录制,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录制一次即可,在此基础上,就某些令人不太满意的片段进行局部重录。最后用录屏软件进行必要的取舍。
成熟的做法:采用电子白板,这样可以呈现出平时的写字风格,画面质量比较好。
成熟的做法:利用电子白板制作,用在学生最易错的题目、重点典型知识点的梳理、章节的梳理,比较适合中等偏下的学生,他们可能上课没有听懂,来不及反思。
成熟的做法:可以加入背景音乐,富有谐趣。
成熟的做法:在制作的时候,会参考别人的作品,这样又是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如何使用微课程
可以让那些无法和名师直接见面的学生有了一个可以向名师学习的机会。有些学生比较腼腆,不愿和老师直接交流,微课程是一个交流的途径。
适合学生在预习和复习时使用,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学生的自觉性要高,老师要有要求、有检查,进行跟踪管理。
学生在使用的同时要避免学生在家上网。可以用软件控制学生上网,鼓励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与学生达成协议。
在老师讲解之前,播放微课程,让学生做试题,但是这种方式不适合集体使用;老师先讲授,让学生在做题遇到困难时打开使用。
可以用于学生的假期作业,整理重难点、易错题。
用于一轮复习时,把整个知识体系整理好,比较适合中下等学生在假期中使用。
点击率的统计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统计发现:高一学生在学习时不太关注微课程,到高二小高考时,学生的点击量比较大。
第六组
主持人:朱志刚
一、活动安排
1.理论探讨
(1)课程是什么?课程的结构与组成是怎样的?
(2)微课程是什么?微课程与微型课、教学微视频、微格教学等相关相近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3)国内外微课程现状怎样?
2.经验交流
(1)教学微视频开发的方法、心得与困惑。
(2)微课程对于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
(3)关于微课程的反思
二、活动实录(简况)
1.理论探讨
(1)主持人介绍课程的基本常识。
推荐书目
《理解课程》(William. F. Pinar 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施良方 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
有几种常见的课程定义:①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②课程即有计划地教学活动③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④课程即学习经验⑤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⑥课程即社会改造。而常见的课程理论包括: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和学生中心课程理论。而一般情况下,课程编制包括四个部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评价。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现在实际操作涉及的“微课程”(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讲的还只是“教学微视频”)还不算是一种课程,而仅仅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这个大环节中的某一个细小的环节而已。但是我们却已经堂而皇之称之为“微课程”了。
(2)下定义:主持人让每一位老师用10分钟的时间,在白纸上写出自己心目中的“微课程”。
百度里关于微课程的解释如下:
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术语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高等教育纪事报》介绍说,这些大约只有60秒长度的展示带有具体的结构,它们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演示。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
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微课程,人们并没有在基础教育界形成一个公认明晰的定义。
目前有全国微课程大赛,引发了老师们的共同关注。本次大赛里涉及的内容,可以让我们大概理解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微课程是什么——
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是《中国教师报》依托“教育通”云平台推出的重要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微课程的一系列培训、制作和比赛等活动,探索教师成长的新途径,帮助教师迅速转变教育教学行为,适应课堂教学改革,寻求推动区域教育变革的整体解决方案。
“微课程”作为一种在线“微视频”文件,主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与生活,内容直指具体问题,关注“小现象、小故事、小课题,小策略”,主题突出,层层剖析,有深度,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转变的有效工具,是区域教育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明显地,这种大赛依旧没有把微课程狭义理解为某种“微视频”。
(3)相近概念辨析:
主持人介绍相近的教育教学概念,引发教师们的进一步思考。
微型课——微型课就是比正常课时间长度短、教学容量小的课。微型课上课时间一般只有20分钟,其中15分钟用于上课,5分钟用于答辩评委的现场提问;教学内容集中,一般为某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内容的某一个方面;教学形式简单,一般没有学生,只是面对评委授课;教学性质上,具有甄别评估功能。微型课现场抽取课题,在规定时间内(1小时)现场备课,现场授课。微型课属于“经济实用”型课,它对教学场地等要求不多,能够在有限的简短时间内,对众多人员的教学能力分别作出甄别与评估,为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能力评估等工作提供较为快捷实用的可靠依据。
微视频——泛指时间很短的视频短片,一种说法是不超过20分钟,一种说法则是在1分钟以内。对于微视频的概念,优酷网总裁古永锵解释说:“微视频是指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随意性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 第一视频网对微视频的解释是,微视频指播放时长介于3—5分钟的视频,适合于所有终端浏览和展示,尤其是手机。
微格教学——微格教学的英文为Microteaching,在我国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等,目前国内用得较多的是“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微格教学创始人之一,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微格教学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
(4)国内外研究现状,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省中的一位老师的发言,对大家触动较大。
2.教师轮流发言(顺时针顺序,部分观点摘要)
l 微课程的最终指向应该是学生,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似乎与“翻转课堂”的初衷有一些违背。微课程要系统化,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l 将微视频、“微课程”融合进入日常教学流程中,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l 预习的材料用微视频方式展示,学生预习后,课堂上探讨。在实际应用中课后补偿教学,让学生对易错点、重点难点有更加清晰的了解与反思。
l 微课程提出的目的是什么?一道例题或者一个易错知识点都可以成为微课程素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制作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微课程。
l 将一个复杂的知识块,切割分解为若干个小知识点,5-10分钟内的微视频把这个知识点讲清楚讲透,突出学科特点,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l 对于学习自觉性不强的学生而言,这种微课程方式,可能是不适用的,因为如果他获得了使用网络的权利与自由,他还会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看教师的微视频而不去玩网络游戏吗?
l 微视频里面没有师生互动,没有互动就无法称其为课程,所以微课程必须有相当充分的互动。对于这些互动的预期与设计,构成了后阶段我们努力的方向。
l 微视频或者微课程如何为分层教学服务?
l 一个教研组老师的力量,甚至一个学校老师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如果要做微视频,需要整合整个区域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共同承担,分工合作。
l 制作工具,主要是屏幕录像软件,效果不错,实用小巧,容易上手。
l 国内微课程与国外差异很大:国外课程内容较少,深度较浅,微视频的内容基本上就是整堂课的内容了。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师生互动较多。后续数据统计与反馈设计完善。
第七组:31人
主持人:徐 展(高中物理兼职教研员)
徐展:微课程这个新生事物目前很时髦,百度百科上对于微课程的解释是“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那么大家对微课程有怎样的认识呢?
张红霞(小河美术):
收集本地区附近的民俗,可以作为课程资源。
周春寅(八中历史):
微课程必须是小切口,微视频最好是5-10分钟
以教学重点、难点为内容,做成微视频,放在网上,可以弥补课堂的不足。
焦文艳(丽华历史):
我理解的微课程就像大学历史课的安排,以模块的形式(如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压缩成视频,以最优的形式呈现
欧阳林(省中语文):
微课程这一新生事物从大学引进至高中、初中、小学,对学生学习虽然有促进作用,但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下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在课堂上都不能认真学习相关问题,在家里怎么能主动学习?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怎么办?铺天盖地的作业限制了微课程的开展。
张奇飞(三中语文):
发源于可汗学院,就是要解决一个个微小的问题,而不是对知识框架的整体建构
觉得更适合理科,语文学科需要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很难将语文学科的相关内容做成微课程。
罗蕾(清潭政治):
微课程要吸引学生的注意,要立足学生的兴趣
毛婷婷(北郊初中语文):
语文学科中制作微视频是比较困难的
王宣艳(百草园英语):
微课程是否一定要从自己的学科来制作?不一定,某个教育事件也可以扩展成微课程。举例:我校学生摔倒后制作的微课程。
王娴如(清潭历史):
可以制作一些如三国中的小故事等方面的微视频,让学生在周六周日观看,学生可以一直反复观看,平时大规模使用不太可能。
杨洁(清潭英语):
学校布置了微视频的制作任务,将PPT文档扩充成视频,老师配音。在制作过程中发现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难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
盛云云(同济语文):
关于微课程的培训已经接收了不少于5次了,但对于如何制作语文学科的微课程、微视频依然心存疑惑,PPT转为视频就是微视频吗?
袁守义(一中数学):
微视频起源于美国,美国某学校因自然灾害学生不能到校上课,教师制作了学科的微视频让学生在家里学习,结果发现效果非常好。
翻转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教师答疑的形式
微课程学习的优势:翻转了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翻转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翻转了教师与家长的交流
微视频应该是5-10分钟,只解决某一个重点问题,绝不是一堂课的简单重复
微课程、微视频还是很有研究的必要的,到底是否有利于教学需要在现实中去探索,不应该消极抵制
江西的微课程开展得比较好
都承峰(一中化学):
需要界定一下微视频、微课程的概念
曾经由于班上物理老师有事而教过物理课,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效果很好,学生成绩也还可以
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录像后加工制成微视频
姬成双(一中数学):
数学学科的经典问题可以制成微视频
一中网站上的学习地图可以用作制作微课程的框架
自己做的微视频:PPT+讲解声音制作成视频上传
王开(花园政治):
微视频在理科方面比较有优势
政治学科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如时事等内容做成微视频
学生的课业压力比较重,课后没时间看
周红梅(市北英语):
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有学习意愿的学生,微视频的效果比较好
学生学习的渠道又多了一条
建议组织优秀教师进行资源建设,不需要所有老师都进行制作,一线教师学会使用这些资源也就是了
汤丽萍(朝阳化学):
应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课后学习
鲁丽娜(朝阳数学):
可以参考微电影、微动漫的制作
视频制作要精良,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做得不好不如直接由老师讲
杨文虎(正衡物理):
个人认为微视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物理的实验可以利用它,偏难的拓展思维的也可以用微视频、微课程来开展
王雁婷(外国语化学):
课堂上来不及做的趣味实验,可以拍成视频做成微课程
把相关的概念性知识做成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学生自己也可以做自己的微视频,把自己的问题录下来,放在课堂上一起讨论
视频学习的内容中要有分层设计
杨静娟(实小综合):
颠倒的课堂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习的时间空间
让学生能重复学、反复学,更有利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
杨振东(清潭物理):
微课程有利于开展分层教学
在习题讲解方面,微课程有优势
微课程缺乏互动交流,无法代替教师
优秀微课程、微视频的制作成本太高,牵制了教师的时间、精力,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进行微课程、微视频的制作
刘源(翠竹生物):
比较适合作为远程教育的补充
最好使用现成的教学资源库
微视频的时间必须控制在10分钟以内,太长学生就不会去看了
张珑(二中信息):
可以用于复习,对于无法独立完成教师布置任务的同学,微视频更为有效
新课中使用微视频的形式目前可能效果不是太好
蔡斌华(五中物理):
系统的资源库网站的建设:将高中物理分章节、分知识点做成目录框架,将相关的微视频放到相关的目录中去,自己做测www.yidot网站中有好几百个自己制作的微视频。
使用录屏软件、绘图板制作,主要解决某个问题或者讲解某个习题。
交流讨论:
1. 语文学科的问题往往不能靠10分钟就解决问题,微视频可能只能是语文学科的辅助手段之一
2. 不要让技术控制了你的人生
3. 对于特长生的培养,微视频、微课程的优势明显
4. 注意微课程、微视频出现的背景:知识爆炸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有话要说...